換句話說,“事實”是一個客觀實在的問題,是科學來解決的;“價值”問題是主觀判斷的問題,那么,如何能夠證明人的主觀的判斷是符合客觀實際的呢?客觀和主觀如何才能達成一致,“事實”與“價值”如何才能獲得統(tǒng)一的呢?或許我們會說,可以通過實踐呀,實踐可以作為檢驗的標準。問題是,“實踐”又通過什么來檢驗呢?“實踐”本身也是相對的,受條件限制的,在時間上呈現(xiàn)出一個無止境過程。
帶著休謨的問題,考察歷史學,考察藝術史,可以發(fā)現(xiàn),“事實”和“價值”的問題一直貫穿在人類對歷史的認識中。
無論中外,人們最早的歷史寫作都表達出了這樣一種信念,任何一種歷史文本,都是對于過去事件的真實記載。
在西方,歷史這個詞的詞根最早出現(xiàn)在荷馬史詩中,它原本有“能夠分辨和判定事實真相的”的意思。(于沛主編:《20世紀的西方史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8頁)西方最早的歷史學家之一,以《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而 的修昔底德曾經(jīng)說:“我所描述的事件,不是我親眼看見的,就是我從那些親眼看見的人那里聽到后,經(jīng)過我仔細考核過得。”(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史》,商務印書館,1960年,第17-18頁)
事實上,西方早期以荷馬史詩為代表的歷史文獻中所記載的故事,雖然大多數(shù)以傳說的方式流傳后世,但大體上是真實的,考古學家們通過后來的田野發(fā)掘,證實了那些遺址的存在。
無論中外,歷史寫作中的這種求真求實的傳統(tǒng),一直被繼承下來,“秉筆直書”歷來都是史家們的精神信條。
這種對歷史真實的追求,以及歷史學有能力揭示歷史真相的自信心在西方19世紀達到了一個高峰。通常認為,“歷史學”作為一門職業(yè)化的獨立學科,直到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才正式在西方出現(xiàn)。它的背景是,隨著西方科學技術和文明的發(fā)展,人們希望用實證主義將歷史學統(tǒng)一在科學之中,讓它變成一門“實證”的科學。而歷史學如果要成為一門科學,首先就應該確立事實,不應該有虛構和臆測。
▲1979年星星畫展第一次街頭展覽(該資料由陶詠白提供)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