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萬歷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使大明王朝走向了末路? 揭明朝滅亡真相
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的大順軍把北京城圍得如同鐵桶一般,大明王朝氣數已盡, 見大勢已去,便走上煤山上吊身亡。從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登極,到1644年3月 自殺,存世276年的明朝退出了歷史舞臺。 不幸做了亡國之君。但歷代史學家對他多有同情,認為他的一生是“不是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明史》是這樣評價他的:“論者謂:明亡,實亡于神宗。”
那么,明神宗萬歷皇帝是怎樣使好端端的大明王朝走向了窮途末路呢?方志遠在《萬歷興亡錄》一書中,從人事、財政、制度等方面,對萬歷一朝進行了詳盡的剖析;通過對萬歷四十八年的全景式描繪,為我們解答了明朝走向崩潰的原因。
在明朝的皇帝中,萬歷皇帝朱翊鈞是十分特殊的一個。前期,他在張居正輔佐下,興利除弊、勵精圖治,創(chuàng)造了社會富足繁華、欣欣向榮的局面,后期卻怠于政事,沉湎于酒色財氣,動搖了明朝的根基。在親政初期,他充分展示了膽識與謀略,完成了關乎國家領土完整的“萬歷三大征”,即平定寧夏哱拜叛亂、兩次抗日援朝、平定西南楊應龍叛亂。瞿九思著《萬歷武功錄》中,稱平定楊應龍叛亂是“唐宋以來的一大偉績”。
然而,這樣一個有為之君,后來卻成了為人所詬病的昏君。對晚期的朱翊鈞,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他,就是懶。懶到什么程度?歷史學家孟森在《明清史講義》中總結他晚期的特點是:“怠于臨朝,勇于斂財,不郊不廟不朝者三十年,與外廷隔絕。”也就是說,朱翊鈞竟然三十年不上朝,就在宮里呆著。朱翊鈞用消極怠工的方式做皇帝,這在歷史上 。皇帝不理朝政,政府運轉就陷入停頓,官員空缺嚴重,官吏中的黨爭也很嚴重,政府基本上癱瘓了。而此時,明朝已處于內憂外患的危機之中。在國內,因土地過于集中,苛捐雜稅繁重,致使社會矛盾加劇,激起農民起義和民變,終于在朱翊鈞死后不久,暴發(fā)了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就在朱翊鈞醉生夢死之際,努爾哈赤率眾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間,統(tǒng)一女真各部后,于萬歷四十四年建立后金政權,并于萬歷四十七年,在薩爾滸一戰(zhàn)中消滅明軍十萬,使明軍元氣大傷。1620年7月,朱翊鈞去世,留下了一個由盛轉衰、問題嚴重的殘破帝國。
大明江山傳至 時,氣數已盡,他接手的是一個破敗的山河、腐爛的政權,處處都呈現出亡國之象。那時,農民起義風起云涌,關外女真虎視眈眈,大明江山處于風雨飄搖之中, 不得不面臨兩面作戰(zhàn)的困局。 是個有為之君,即位后勵精圖治,欲做中興之主,挽狂瀾于既倒。然而,此時的明朝已病入膏肓,即使朱元璋再世,也無力回天了。歷史學家孟森說:“思宗( )而在萬歷以前,非亡國之君;在天啟之后,則必亡而已矣。”意即 如果在萬歷之前當皇帝,他就不會成為亡國之君,而且有可能有所作為。但在天啟之后當皇帝, 不想當亡國之君也不行了,因為此時的明朝已名存實亡。
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闡釋了萬歷一朝在歷史上的重要性:“1587年,是為萬歷十五年,歲次丁亥,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fā)展的盡頭。”讀《萬歷興亡錄》,觸摸這個苦難民族靈魂的深處,探尋明朝萬歷一朝的興亡得失,在興與亡的嘆息間,體味一個時代的奢華與悲歌,從而為我們帶來深層次思考,引發(fā)歷史視野下的憂思。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