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衰落之始:周昭王三次伐楚 結(jié)果卻使楚國強大了
時間:2024-09-27 20:31 來源:蕭家老大 責任編輯:沫朵
原標題:西周衰落之始:周昭王三次伐楚 結(jié)果卻使楚國強大了
周昭王是周朝第四代王,姬姓,名瑕,周康王之子。昭王欲繼承成康事業(yè),繼續(xù)擴大周的疆域,從昭王十六年開始,親率大軍南征荊楚,經(jīng)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湖北隨州北)、曾(今湖北隨州)、夔(今湖北秭歸東),直至江漢地區(qū),大獲財寶,鑄器銘功。
昭王二十四年,周昭王親自統(tǒng)帥六師軍隊南攻楚國,結(jié)果,全軍覆沒,昭王死于漢水之濱。南征的失敗,不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轉(zhuǎn)折點,也是楚國強大到足以與周王朝抗衡的一個標志,后來,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問鼎周疆。
楚國是西周侯衛(wèi)統(tǒng)治下的“南國”之一。商末周初,由于鬻熊舉族投周后,楚與周王室的關(guān)系一般是良好的。
周武王死,子成王立,“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見《史記.魯周公世家》)。后來,流言澄清,周公又回去了。周康王時,楚與周關(guān)系亦屬正常(見《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楚靈王語:“昔我先王熊繹與呂及、王孫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究其原因,一是周楚同源(周人,姬姓,傳說是帝譽之后),鬻熊臣周,奠定了周楚親善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二是周初克殷,后又周公東征,足見殷商殘余勢力與東方方國部落一直叛周抗周,西周王朝不得不全力東向,重點打擊東方的方國部落。三是楚人辟在蠻荒之地,勢弧力單,只得卑事周天子,當不會引起周王室的重視。
但是,“周之宗盟,異姓為后”(見《左傳.隱公十一年》),楚是周王朝的異姓國,一開始,就受到周天子的歧視,甚至,在諸侯盟會上,都沒有與盟的資格。周王室對齊、晉等諸侯國均有賞賜,而楚國則無。
時過五百多年,楚人對此仍耿耿于懷,憤憤不平。譬如春秋中后期,楚靈王就說先王熊繹與齊、晉、魯、衛(wèi)等國君一樣并事周康王,四國可得珍寶之器,而楚國則無分,因此,要與周王室“求鼎以為分”。右尹子革告訴他:“齊,王舅也;晉及魯、衛(wèi),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見《左傳.昭公十二年》)。這種建立在“親親”、“尊尊”的宗法等級基礎(chǔ)上的主從關(guān)系,必然產(chǎn)生深刻的矛盾,從而導致征服和反征服戰(zhàn)爭。
事實上,早在周初,周王室為了加強對楚國和荊楚地區(qū)庸、盧、彭、濮等方國勢力的控制,在漢東就分封了一些姬姓國;在南陽,又有申、呂等姜姓國(姻親國)。楚國懾于周王朝的強大,不得不進貢苞茅等物,表示臣服。
周成王、康王時期,東都洛邑建成,東西連成一片,長達千里以上,初步鞏固了對“東土”的統(tǒng)治。周共王時,楚國一方面卑事周王室,一方面“篳路藍縷”,辛勤開發(fā),國家已呈勃興之勢。所以,到周昭王時期,周、楚關(guān)系開始緊張起來了,周昭王集中全力,打擊楚國。據(jù)陜西扶鳳出土的《墻盤》銘文記載:“弘魯召(昭)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可見,周昭王親領(lǐng)軍隊南征,聲勢浩大。另據(jù)《竹書紀年》記載,周昭王攻楚,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周昭王十六年(約公元前985年),周昭王“伐楚,涉漢,遇大兕”。這次,一般認為其時與上述《墻盤》記載相同。周昭王領(lǐng)軍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渡漢水時還遇見“大兕”(兕,古代犀牛一類動物。《左傳.宣公二年》:“犀兕尚多。”)。
第二次,周昭王十九年(約公元前982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天大日[壹],雉兔皆震,喪六師于漢”。這次渡漢水時,陰風驟起,氣候惡劣,將士驚恐,軍隊大部喪失。這次失敗,歸咎于天時不利,實際上周王朝軍隊當遭到楚軍強有力的伏擊。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此年,據(jù)魯紀年推算,當為周昭王二十四年(約公元前977年)。這次攻楚,周昭王全軍復沒,周人諱言此事,模糊地說“南巡不返”。
周昭王死因,《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說:“昭王德衰,南征濟于漢,船人惡之,以膠舟進。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于水中而崩。”這里說的“船人”,就是楚人起而抗周,設計獻膠粘接的船只,船駛至中流,膠液融化,船只解體,周昭王及其部眾溺水而死。屈原在《天問》中寫道:“昭后成游,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周昭王屢屢南征,當然不是為了貪求什么,而是由于楚國的勃興,引起周天子的驚恐,不得不領(lǐng)兵親征,企圖遏制楚國的發(fā)展。
周昭王攻楚及其敗亡,是我國歷史上一件大事。此后,周王朝由盛而衰,楚國則日益發(fā)展強大,逐步走上與周王室分庭抗禮的道路。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