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火燒車事故”看孩子教育
時間:2016-08-12 20:13 來源:川北在線原創(chuàng)(guangyuanol.cn) 責任編輯:毛青青
從臺灣“火燒車事故”看孩子教育
據(jù)騰訊新聞8月11日報道::7月19日中午,臺灣高速公路二號桃園機場聯(lián)絡道西向道路發(fā)生一起游覽車撞擊路邊護欄后起火燃燒意外,事件已致車中26人全部遇難,其中24人為大陸游客。另據(jù)媒體報道:出事當天,蘇明成曾接到妻子的電話,告訴他將要帶著三個子女返回大陸定居,蘇明成當場揚言,要買汽油放火自殺,結果真做出沖動的傻事。
蘇明成的殘忍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一個人要在怎樣的心理動力驅使下才能作出如此舉動?我想是絕望,只有絕望才能將一個人對生的期望值徹底磨滅,磨滅到要以報復社會,涂炭生靈來尋求心靈的快感。
另據(jù)報道,他三年前因酒后性侵女導游,最近剛被判刑五年。也許正是因為他感到自己的前途渺茫,對未來生活充滿恐懼之時,她的妻子又決定帶著三個兒女返回大陸定居,這無疑再一次給他絕望的生活增加了沉重砝碼,使之徹底失去了平衡,然而此時社會,家人,朋友的關愛缺失,心里積怨得不到有效排解,于是嚇人聽聞的一幕發(fā)生了。
據(jù)悉,蘇明成拉全車乘客陪葬與蘇父有很大關系。蘇父是臺灣人,20多歲被強迫送往大陸參加內戰(zhàn),遭解放軍俘虜,之后在大陸娶妻生子,1964年蘇父一人偷渡回臺灣后,蘇母及蘇明成被打成黑五類。由此可見,蘇明成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就生活在缺少父愛,被歧視、被拋棄、被孤立的環(huán)境中。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一般具有性格內向、孤獨、自卑、攻擊行為。成年后,如果生活不如意、工作不順心,就會走上報復社會、報復人類的道路。
今天,在一些地區(qū),我們的教育任然在重“復昨天的故事”。家庭保姆、幼兒園老師虐童案時有報道,中、小學老師體罰學生事件層出不窮,甚至家庭虐童現(xiàn)象也時有耳聞。在這種缺少關愛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要么膽小怕事,社會適應不良,要么仇視社會,具有很強的攻擊行為;長大后的他們一旦遭遇生活不如意,或是情感受挫折,要么自絕于人類,要么報復社會,攻擊人類。
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有耐于人們的理性心智與行為。理性的心智與行為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基礎之上。
家庭,是人類獲取智慧的搖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對理性、大度、寬容、慈祥的父母必定是有涵養(yǎng)的。他們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常常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去影響、感化、教育孩子。他們的孩子長大成人后,必定會成為一個奉公守法、有禮有節(jié)、有情有義之人。相反,如果孩子的父母是一對自私、狹隘、粗暴、張狂的人,那么,他們的孩子成人后必將繼承他們的衣缽,成為他們一樣的人,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屋檐水點點滴”吧。
學校是人類心智成長的階梯,老師的愛與激勵會激發(fā)孩子積極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氣,曾強孩子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而同學們和睦相處則會激發(fā)孩子們的團隊精神與集體榮譽感。反之,則會使孩子養(yǎng)成沉默寡言、自卑、膽怯、孤獨自我的性格。
社會,是人類心智成長的催化劑。當一個優(yōu)秀的人和一群不優(yōu)秀的人加在一起時,他能將優(yōu)秀的人催化為不怎么優(yōu)秀;而當一個不優(yōu)秀的人跟一群優(yōu)秀的人加在一起時,它能將不優(yōu)秀的人催化為較為優(yōu)秀的人,或許這就是所謂的“互為因果”吧。
希望我們的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與時俱進、與兒同成長。希望我們的學校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多給予鼓勵與教誨,少給予鞭笞與懲罰,希望我們的社會多給予孩子創(chuàng)造健康成長的空間,使他們能在一個和諧、友愛、溫暖的環(huán)境中茁壯成長。(鄧利蓉)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