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為什么藝術家都瘋癲癲、病怏怏 活不長
“太陽開始西斜——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站在那里,因為焦躁而不停地顫抖——然后我感受到一聲永無休止的尖叫,正快速地從大自然中穿梭而過。”
這是挪威畫家愛德華·蒙克在日記中描述自己畫下《尖叫》時的經歷。他的焦躁和崩潰并不孤獨——我們能想起名字的大部分藝術家,都有些瘋瘋癲癲的精神病或者抑郁癥:從梵高、高更到畢加索,從舒曼到肖邦,從海涅到愛倫坡……
他們似乎都是一面創(chuàng)作,一面留下了眾多狂躁、抑郁、和各種疾病斗爭最終英年早逝的故事。
所以藝術家們到底是因為創(chuàng)作而抑郁、還是因抑郁而創(chuàng)作?是疾病和瘋狂造就了藝術,還是作為看客的我們只選擇記住別人的痛苦?
不瘋魔不成活的壹讀君|何滿子
藝術家都是瘋狂的?
憑經驗來說,藝術家似乎是一個容易發(fā)瘋的職業(yè),歇斯底里、桀驁不馴是經常他們的標簽。然而創(chuàng)作和精神病之間的重疊,到底有沒有理論依據?
還真有。有一種理論告訴我們,創(chuàng)作和精神病二者有一個共同特質——思考。
大多數精神病患者的共同點是想得太多:他們花了太多時間思考,不僅思考自己的所見所聞,還要思考自己的思考。
譬如你在工作中遇到一個和你作對的同事,下班的時候很生氣。有的人也許離開公司,在回家的路上就把整件事情忘掉了;有的人會在回家的路上、乃至到家之后仍舊忿忿不平,在心底繼續(xù)數落別人的不是。
還有的人,在生氣之后會想,“我為什么要如此忿忿不平?我是生氣于別人的不遜,還是生氣于自己的無能?我的怨氣是正常的嗎,還是我用來推卸責任、讓自己心里好過一點的手段?”
以至于他進而還可能會想,“我為什么要懷疑自己?難道我的勇氣、正直可以被如此輕易的懷疑嗎?還是人類本身就是虛偽、圓滑、滿口托辭的動物?”
人是值得相信的嗎?我是我自己一直所想的那樣嗎?!
思考是痛苦的,無知則是福氣。每件事都像這樣不眠不休地思考下去,不斷推翻之前的想法、信仰和對自我的認知,難保世界觀人生觀不會轟塌。
這種思考會把人推向精神病的邊緣,但同時也是一切創(chuàng)作的基石。
科學家們已經開始通過實驗來驗證精神分裂和創(chuàng)造力之間的聯系:一項實驗發(fā)現,越有創(chuàng)意的人,在思考時大腦的右楔前葉越為活躍。右楔前葉是大腦中負責集中注意力的部分,當人們在處理大量數據的時候通常會自動降低活躍度,來幫助人集中精力處理一個問題。但是創(chuàng)造力旺盛的人,即使面對大量的信息,也不會出現明顯的右楔前葉失活。
無獨有偶,同一項實驗還發(fā)現,有輕度精神分裂的病人,同樣呈現出了相同的大腦活動:他們的大腦右楔前葉也不會輕易失活。
不難理解,只有同時吸收、處理大量的信息,不加過濾地將大腦塞滿想法、靈感、思緒,才有可能把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聯系起來,產生驚人的創(chuàng)意。精神分裂患者也一樣,信息對于他們如同開閘的洪水,他們不分主次、不加過濾地反復琢磨,直到把自己逼瘋。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