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開課即爆滿!大學老師教卜卦成“網(wǎng)紅課” 這門課何以籠絡人心?
三湘都市報4月6日訊 演示卜卦、體驗“非遺”工藝、沉浸式逛博物館和歷史遺址……這些看似與大學課程無關的活動,出現(xiàn)在了湖南大學岳麓書院“80后”副教授陳峴的課堂上。
有意思、條理清晰、豁然開朗,成為了上過陳峴《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古代書院》課的學生們最多的評價。學生踴躍參與,老師推陳出新,近日,陳峴被評為2023年湖南大學“我心目中最敬愛的教師”。他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能做的就是給學生們注入更多的興趣。”
開課即爆滿,傳統(tǒng)文化課變成“網(wǎng)紅課”
“大衍之數(shù)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這講的就是講如何起卦。”記者走進陳峴的課堂看到,學生的課桌上均擺放著50根算籌,他們正跟隨陳峴的講解,學習卜卦方法之一的大衍筮法,如古裝劇中常出現(xiàn)在街頭巷尾的算命先生一般,學生們也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
“陳老師的課極為難搶,開課即爆滿,課堂常常出現(xiàn)旁聽生‘蹭課’,教室座位坐都坐不下。”一同學告訴記者。其實,課程過于“火爆”也讓陳峴多了幾分“幸福的煩惱”:“因為感興趣的同學較多,本來這門課是每年開設一次,現(xiàn)在我努力做到每學期開設一次。”
這門課究竟有怎樣的魔力?陳峴介紹,課程開設之初,他將拉進大家與傳統(tǒng)文化、古代經(jīng)典的距離為出發(fā)點,有意識地尋找生活中的古代文化元素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生活中常用的很多成語都出自《周易》,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也有很多與文化傳統(tǒng)相關的內容,但大家并不清楚。由此,他以“卜卦”為切入點,進而讓同學了解《周易》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影響和實踐。
課程設計“三七開”,課外“打卡”成日常
陳峴的教學思路,一直都圍繞著“興趣”二字展開。教學設計之初,他就將其設計成“三七開”,即30%的課堂學習和70%的實踐考察學習。
在岳麓書院,走進六君子堂,聽所祭祀的六位對書院發(fā)展和建設有功的先儒的歷史故事;在長沙市博物館,在觀看展陳遺跡的過程中聽上古時期作物的加工處理方式;在米粉研究院,同學們親自動手,體驗磨米漿、制米皮的傳統(tǒng)“非遺”工藝……“打卡” 傳統(tǒng)文化成為陳峴和學子們的日常。
“要將傳統(tǒng)文化講得有意思、有意義,要讓選擇傳統(tǒng)文化相關課程的同學們有更多的參與感和更好的體驗感。”陳峴說,實踐地點的選擇和順序都經(jīng)過了精心設計,《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古代書院》課程的年度主題是“多元交織的湖湘文化”,一步步將湖湘文化的起源和演進過程串聯(lián)起來。
岳麓書院2022級本科生熊宇璇說:“在老師的講解之下,春秋筆法躍然紙上,稍顯枯燥和復雜的公羊學文獻也變得有意思和有條理了。”
據(jù)了解,這門課程集合了各方資源,通過一系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活動,加強了同學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于2023年獲批 一流本科課程。
專業(yè)學習固然重要,多元思維和綜合能力更為必要
“我們無法隨時找到準確的方向與正確的方法,但每當開啟一個新階段,我們都需要窮盡想象力,學會積極應對可能會發(fā)生的問題。”作為導師的陳峴,也將自身開放、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傳遞給學生。在岳麓書院本科生導師制下,陳峴定期與同學們交流閱讀與思考的收獲,更為靈活地和同學們一起尋找興趣方向,而不是要求學生向導師的研究方向看齊。
“我發(fā)現(xiàn)大學生們現(xiàn)在都很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的思路常常會給我驚喜。”陳峴利用讀書會鼓勵學生們多查閱文獻,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作為體育運動愛好者的他,擅長籃球,定期參加定向越野、皮劃艇、乒乓球賽,就連比較小眾的射擊、冰壺、壁球也都玩過。多才多藝的老師,讓學生也因此打開了生活、學習與傳統(tǒng)文化連接的大門。
岳麓書院2022級本科生孫小羽上過陳峴的《春秋》經(jīng)典研讀課程后,就將課程內容與趣味運動相結合,呈現(xiàn)了一番活學活用的書院特色賽事風采;2022級數(shù)學系王欣怡同學把編程、人工智能和《周易》相結合,嘗試著做了一個基于大衍筮法的易學軟件……
對此,陳峴感慨道:“在傳統(tǒng)文化日漸式微的今天,能得到這么多同學的認可和親身實踐,我感到非常欣慰。”在他看來,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固然重要,但是多元思維和綜合能力更為必要。始終好奇、不斷追問、勇于嘗試,才是他最想讓學生們追逐的本質。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