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團團”疑有惡性腫瘤用腳拖行前進 其目前生活品質為“尚可”
據臺媒消息稱,臺北市動物園20日公布“團團” 狀況,它采食量降到新低,行走時后腿明顯拖行無力,大部分時間都躺著休息。
臺北市動物園獸醫(yī)鄭秋虹下午稱,“團團”病情確有惡化,近期將盡快安排第二次核磁共振檢查,也不排除聯(lián)系大陸專家來臺。
報道稱,臺北市動物園18歲的大熊貓“團團”開始服用抗癲癇藥物后未再度發(fā)生異常行為,活力也恢復以往,原本預計本月18日要回到展示場所重新亮相,不料16、17日身體出現(xiàn)異常,緊急喊停。
報道稱,根據園方20日公布的數據,“團團”的體重今年9月平均為113.46公斤,現(xiàn)在稍稍下降為111.1公斤。
至于竹類采食量本來9月平均為12.33公斤,現(xiàn)在為5.3公斤。“團團”的排便量也減少了不少,從平均11.32公斤降為6.5公斤。
此外,“團團”行走時后腿明顯拖行無力,大部分時間都躺著休息,改變姿勢或移動身體吃力,常側躺著進食。
獸醫(yī)鄭秋虹表示,關于“團團”的狀況,醫(yī)療團隊一直以來跟大陸臥龍大熊貓保護區(qū)的專家都有溝通交流,不排除請對方來臺。
大熊貓“團團”和“圓圓”于2008年12月赴臺,其中“團團”為雄性。
臺北市動物園今年8月30日為它們舉辦了18歲生日慶;顒。
“團團”8月下旬發(fā)生癲癇癥狀,經核磁共振檢查,發(fā)現(xiàn)其左右大腦半球均有局部液化病變壞死。
臺北市動物園26日公布“團團”第二次核磁共振檢查結果,稱其病灶區(qū)域明顯擴大,病程進展快速,腦部惡性腫瘤的機率大幅提高,但由于未能進行侵入性的切片(病理活檢)檢查,仍無法百分之百確認。
臺北市動物園稱,希望民眾能持續(xù)為“團團”打氣。
在園方的動態(tài)下,不少臺灣民眾留言為“團團”加油。
大陸贈臺雄性大熊貓“團團”和雌性大熊貓“圓圓”出生于2004年,通過2006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投票活動得名,于2008年12月赴臺。2013年7月6日“圓圓”生下女兒“圓仔”,2020年6月28日“圓圓”產下小女兒“圓寶”。
18歲的“團團”今年8月因癲癇發(fā)現(xiàn)腦部病變壞死,休養(yǎng)后其進食情況及活動力恢復到了以往的狀態(tài)。但10月16日起,“團團”陸續(xù)出現(xiàn)后肢無力、食欲下降、躺著或趴著進食和休息的時間變長、動物訓練時無法像以前一樣依照指令用鼻子碰觸到目標棒的情況。
“團團”
臺北市動物園稱,通過密切觀察發(fā)現(xiàn),“團團”每天的竹葉進食量、排便量及活動力持續(xù)下降,甚至不到以前的一半,后肢步行狀態(tài)也不如以往。
為了盡快確認“團團”病況,臺北市動物園安排“團團”于10月22日上午再度接受腦部核磁共振等檢查。
10月26日,臺北市動物園公布了“團團”第2次核磁共振檢查的結果。園方稱,在聯(lián)合各方專家診斷影像后,判斷“團團”腦部病變除既有的病灶外,區(qū)域明顯擴大,且出現(xiàn)腫塊效應;病程進展快速,推測腦部惡性腫瘤的機率大幅提高。然而由于未能進行侵入性切片檢查,仍無法百分之百確認。
園方稱,考慮到“團團”近期的臨床表現(xiàn),以及此次對麻醉的反應、蘇醒恢復時間變長等,決定不再對“團團”進行麻醉或侵入性檢查,將以維護動物福利為優(yōu)先,采取舒緩照護的方式。
目前,獸醫(yī)每天為“團團”提供藥物以舒緩癥狀,并輸液補充水分;保育員除了從日常飼料中添加蛋白質、維生素E、B族、補體素及膳食纖維等營養(yǎng)補給品、增加喂水的次數外,在處理大熊貓的食材時,也會特別幫“團團”多留一點它愛吃的食物,鼓勵“團團”多吃一點,維持足夠的體力。
園方稱,對“團團”的行動能力、自理能力、進食與體態(tài)、感知行為、外觀及整體狀況等六項指標進行評估后,顯示其目前生活品質為“尚可”。
臺北市立動物園表示,非常感謝專家群給予“團團”醫(yī)療上的建議,也希望民眾能持續(xù)為“團團”加油、打氣。
近期臺北市動物園將在大熊貓館出口處設置“‘團團’我想跟你說”專區(qū),邀請民眾給予“團團”祝福。園方稱,希望借大家的守護與陪伴,讓“團團”一路平順。
在臺北市動物園更新“團團”健康狀況的臉書帖文下,不少臺灣網友留言為“團團”加油,希望其病情好轉。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