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B2C時代,阿里的地位卻被極大地削弱了。把平臺型和自營式都合并在一起的話,天貓在B2C市場的份額剛剛過半。也就是說,天貓實際上已經在京東的有效射程之內。再加上京東的增長速度已經開始超越天貓,強大的自建物流體系也逐漸發(fā)力,天貓不可能無動于衷。
更重要的是,阿里一直倚重的平臺電商模式,其實并不能完全說服海外投資者。今年年初,麥肯錫在一份研究報告中就指出,在中國平臺電商占到了整個市場的90%,而在美國這個比例僅為23%-24%。也就是說,在中國,隨著網購的逐漸普及,對消費體驗的需求不斷升級,平臺電商所占的比重肯定會逐步降低,中美網購習慣最終會殊途同歸;目前的格局,只是階段性的而已。
因此,對于打算在海外上市的阿里來說,在B2C領域 不容有失。畢竟,支付寶的紅利,海外投資者很難分享;至于阿里牽頭號稱投資上千億元整合物流的菜鳥網絡,真正出成果最起碼也要七八年之后,短期內難以畫餅充饑。
京東于2010年底推出開放平臺業(yè)務之后,更和天貓直接短兵相接,對第三方商家展開爭奪。雖然京東開放平臺入住的商家目前只有近三萬家,遠遠無法和淘寶、天貓相比;要知道,僅淘寶一家,入住商家就超過了600萬家。
但是,分析人士指出,京東完全不需要在入住商家數量上,和阿里一較高下;京東只要利用自建物流體系等先天優(yōu)勢,對優(yōu)質商家“掐尖”,哪怕數量只有對方的1/5甚至1/10,就能極大地動搖阿里在這個領域的定價權和控制力。因為商家天然歡迎平臺競爭,以便爭取主動;百麗、七匹狼、雅戈爾這樣的傳統(tǒng)品牌如此,即使像裂帛這樣的“淘品牌”,也同樣選擇了同時入住京東。韓都衣舍雖然在天貓“二選一”的壓力下,沒有參加京東店慶月活動,但其京東旗艦店依然在正常賣貨。
合則共贏,斗則雙輸
在劉強東看來,中國電商行業(yè)最終只會剩下不超過三個綜合性平臺。雖然他強調,每個人都有機會,但實際上,綜合各種條件來分析,除了阿里和京東之外,其他電商玩家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小。
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無論是京東還是阿里,都開始在切切實實地改造(transform)中國商業(yè)生態(tài)。
“618”以及“雙十一”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傳統(tǒng)上,六月份和十一月份都不是零售業(yè)的旺季:因為六月份前有五一假期,后有暑假;十一月份則前有“金九銀十”、國慶節(jié),后有圣誕節(jié)、新年。但是,京東和阿里硬是凝聚億萬網民的力量,反周期打造出來兩個“網購狂歡節(jié)”;而銷售規(guī)模和用戶的投入程度,亦讓傳統(tǒng)零售商大跌眼鏡。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