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啞巴英語的困惑及解決辦法
作為一個西部地區(qū)的英語老師,好久以前就有一個愿望,就是寫一篇關于有關西部地區(qū)改進英語教學的文章,試圖克服啞巴英語的怪毛病,尋找西部英語教育教學的最佳途徑。
按照地理學的定義,西部地區(qū)包括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9個。▍^(qū))。相對于東部、中部地區(qū),除了經濟交通文化不發(fā)達外,西部地區(qū)方言眾多,相隔百里而音不同,幸好廣播電視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說不好普通話,可大家都能夠聽懂普通話。不過在學英語環(huán)境方面就沒有那么幸運了,寫出來大家都知道,說出來卻不知所云。我們的一位朋友到成都錦江賓館的外語角練英語,說出的話在場的人沒有一個人聽得懂,可見當時我們西部的英語有多差。八十年代末我到上海旅游,在靜安區(qū)的一戶親戚家中,意外的發(fā)現這家人,無論男女老幼都能夠聽懂美國之音。這件事讓我非常震驚。我問他為什么這么喜歡英語,他說解放前自己從小在教會學校讀書,后來到美國留學,新中國建立后回到祖國搞建設,他覺得從小學得東西,一輩子也不會忘,況且多會一門語言就多條路,跨國公司招聘人才時都要求懂英語,所以全家人在他的帶領下,日常會話都用英語,還愛收聽美國之音練耳朵。此事讓我意識到,學語言跟學其他知識一樣,應該有一個最佳時期,而西部地區(qū)的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錯過了學習英語的最佳時期,同時沒有學習英語的環(huán)境。那么怎樣才能學好英語昵?
首先學英語要順勢而為,抓住最佳時期
上海的經驗表明,學習英語的時間要提前到幼兒園,實在不行,至少小學要開始,而且要作為主課。因為學習語言的最佳時期是0--8歲,兒童是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fā)展的。
印度狼孩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故事講的是1920 年,一個名叫辛克萊的牧師,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發(fā)現兩個狼孩。這兩個和狼生活在深山老林自然環(huán)境中的女孩,大的七八歲,小的約兩歲。 辛克萊把她們救回送到孤兒院撫養(yǎng),并給大女孩取名卡瑪拉,給小女孩取名阿瑪拉。阿瑪拉入院后第二年死去。卡瑪拉習慣用四肢行走,用雙手和膝蓋著地歇息;她害怕強光,白天喜歡蜷伏在黑暗的地方睡覺,睡覺以腰臀著地;夜間潛行,夜視敏銳,午夜嚎叫,閑逛游蕩,企圖尋找出路,逃回叢林;她用鼻子四處嗅聞,尋找食物,嗅覺特別靈敏,不吃素食,喜歡吃生肉,不吃人手里的,只吃扔在地板上的肉,舔食流質;她怕火,也怕水,從不讓洗澡,即使天氣寒冷,她也撕掉給她穿上的衣服,擺脫給她蓋上的毯子。辛克萊為了改造卡瑪拉的動物行為,對她的進行了細心照料和耐心教育,而她進步卻非常緩慢,2年后才學會站立,6年后才學會獨立行走,但在快跑時仍四肢并用。智力發(fā)展尤為遲鈍,8 歲時只具有相當 6 個月嬰兒的智力發(fā)展水平;4年后學會6個詞;到 7年后才學會45個詞,能用手吃飯,用杯子喝水。17歲時,卡瑪拉死去,當時她的智力發(fā)展水平僅相當于正常的三四歲的兒童。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的心理雖然是腦的機能,但是它又不是由人腦單獨決定的。人類的社會生活是人的心理形成和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一個人脫離了人類的社會生活,即使有一副正常的人腦,也不會形成和發(fā)展成人類的正常心理。
這個故事還告訴人們一個心理學中的重要結論:人類存在一個學習的最佳期的問題。嬰兒出生后的頭幾年便是發(fā)展正常心理機能和個性的最好最重要的時期,錯過了這個時期,就會給人的正常心理發(fā)展帶來嚴重的障礙,這種障礙甚至可以影響人的一生。
其次回歸學習英語的本源——交流,宜從聽說入手
因為語言是為了交流的,我們自己學漢語最早也是學講話,講話就是交流嘛。人到了5、6歲,甚至于更早,滿口的話都能夠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學口語是學任何語言一個開門的鑰匙。聽說能力強,讀寫就不難。像西部地區(qū)人自己也是一樣,到5、6歲已經學到滿口的話,然后又開始學字,一個一個字學,慢慢地聽說讀寫就慢慢發(fā)展起來了。假如在那個時候學英語,也是一樣的。我覺得要利用好這個時間段,不要錯過它,在記性最好的時候學、模仿力最強的時候學,那會事半功倍。反之損失很大。像我們現在,小學都沒有學英語,初中才開始,聽說不被重視。到了大學已經晚了。所以,現在要徹底地改,這樣我們才能扭轉現在的局面。
三是抓住模仿這根拐杖,快速提高英語聽說水平的能力
模仿是一切學習之源。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了教學要以“學習者為中心(Learner- centered)”的理論,后來他倡導“發(fā)現學習(Discovery)”,即知識不是由教師灌輸給學生,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去發(fā)現,去建構。古寧漢認為,“學習是建構內在的心理表征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把知識從外界搬到記憶中,而是以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通過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新的理解”。心理學家奧蘇伯爾1978年提出“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 learning)”理論,即認知結構同化論,認為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習者頭腦中已有的知識。事物的意義并非獨立于我們而存在的,而是源于我們的建構,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學要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模仿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
過語音關。學生除跟著老師學,還必須要跟著磁帶學,跟著錄音學,跟著錄像學,就能充分地學地道的英語。同時要反復聽,而且要把它說出來,把聽到的東西變成嘴上的東西,這樣才記得住,F在我們就是缺少反復練習的過程,大家以為背多少單詞英語就學會了,不是那么回事。我覺得單詞不在乎多,在于你學的是不是有用的單詞。你學的是有用的單詞,你學了就能用,而且在日常的實踐中鞏固它,那你就真正能用了。
先突破聽說,在發(fā)展讀、寫就不難了,尤其是英語是拼音文字,比我們漢語在寫上可能還更容易一點。為什么西部地區(qū)人學習英語人很多很多,可惜真正學好的只是少數,原因就在于都沒有抓聽說。你學一個語言,不會聽,不會說,語言記不住,很快就忘了。我們現在學校里的情況是,老師也挺辛苦地在講,學生也在認真地聽,但是他就是記不住,很快就忘了。因為你要記住一個詞怎么說,那你必須要自己說,經過多少次的說、重復、反復,你就記住了。你要沒有說的過程就記不住,學了就會忘。
四是英語學了必須要用,在應用中掌握它,在應用中去熟悉它
英語學了必須要用就是將個體的認知與學習過程有機融合在一起,它是認知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的“會話”、“情境”、“意義建構”、“協作”等核心是學以致用,目的是引導學生不斷完善認知,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并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這種學習法真正實現對所學事物與其他事物的聯系的全面理解,既到真實的環(huán)境中探究、體驗、感知和思考,以各種直接經驗增強學習效果。
路漫漫系兮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解決西部地區(qū)人學英語的困惑是我們西部英語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本文可謂拋磚引玉,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這項活動中來,為西部地區(qū)人走向世界添磚加瓦。
(陽英)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