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案的發(fā)生,再次讓我們對銀幕血色與生活慘案之間的微妙關系加以關注。在這個方面,有兩種觀點頗有代表性:一種是認為應該對電影的暴力傾向加以控制,因為它對青年人的影響太大,美國近年來有好幾次 案件的當事人都有觀看暴力電影的癖好;一種是認為不應該對電影的暴力傾向大驚小怪,事實上電影暴力與現(xiàn)實生活的暴力案件成反比趨勢,人們越是從暴力中看到危機,越是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珍惜美好的人際關系……
應該說,這些觀點就其單個組成的內(nèi)在要素看,似乎都有合理性;但我認為,事物之間是聯(lián)系的,暴力作為一種人類的重要習性,它的產(chǎn)生、發(fā)展乃至引起社會災難,都是應該從社會制度、社會控制等層面上找到根本原因的。決不能簡單地說,他看了暴力電影,就成為日后犯罪的原因;他沒有看暴力電影,他日后就不會犯罪。
應該說,從社會學原理看,有兩種社會形態(tài),對暴力犯罪具有影響性:一種是比較封閉的國家和社會,人際關系比較單一,人們活動的指向性比較明確、比較一致,人們利益之間也無大的沖突,在這樣的國度中,暴力犯罪的可能性就小。另一種則是比較開放的國家,不僅槍械等武器管理比較寬松,而且觀念也比較隨意,你愛干什么就干什么,父母對你不管頭管腳,朋友對你不管頭管腳,連和你一切師生、同事都可能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你有什么郁悶、你通過什么辦法宣泄你的郁悶,這些都似乎是你自己的事情,與他人、與社會無干。當然,這樣說并不否認發(fā)達國家有較為成熟的心理干預系統(tǒng),但再完善也有遺漏,而且對一些高學歷、高智商的精英類人才,越是文化教育水平高,心理承受的壓力和需要得到宣泄的成本就越高——前些年美國部隊一位心理學博士開槍事件,正是這一觀點的佐證。
現(xiàn)在的問題是,對這一事件,如果我們還是治標不治本,還是只從電影暴力和生活慘案這個單線的、淺層次的方面看,那么,我們就可能永遠走不出對暴力問題偏見的怪區(qū)、誤區(qū)。有一個傾向值得關注,奧巴馬和羅姆尼兩個下一屆總統(tǒng)候選人都指責 事件,都對這種草菅人命的現(xiàn)象給予批判,但是,在設計包括槍械管理都制度性的問題上,兩人都選擇“沉默”——每一個人都不敢挑戰(zhàn)現(xiàn)在的“槍械法律”,只有紐約市長在事后才有一點聲音發(fā)出,而這對美國社會、對美國媒體乃至對國會那些具有決策權的議員們,能有多大影響力呢?
還有,隨著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進展,人際關系的模式究竟何者為好?在西方社會,現(xiàn)在流行的大多數(shù)是上班在一起共事,下班各自回家或各自干自己的事情,至于休息日和假日等時間,每個人在干嘛,這都是個人自己的事情,不僅政府無權過問,朋友也無權過問,有時甚至連家人也無權過問——這樣的結(jié)果,充分保證了你個人的自由,但是,這種自由卻最后發(fā)生問題后直至出現(xiàn)“驚天動地”的大問題后,你周邊的親人、朋友才可能過問,這不太晚了嗎?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德國思想家佛羅姆,在他那篇《逃避自由》的 論著中,早就對這一問題發(fā)表了真知灼見?上У氖,對那些至理名言,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聽進了呢?人類的智商和情商難道就沒有一個更好高明的辦法、更合理的路徑來加以解決?
電影還是要再拍的,暴力畫面也是還會再出現(xiàn)的,因噎廢食的方法不足。坏,如何通過悲劇找到問題更深層的原因,防止以后再演,這才是更關鍵的、更重要的!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