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MIDI.迷底:精品百貨店品牌發(fā)展需要加深內功修煉
提及精品百貨店,很多人的印象還停留在過去街邊的十元店,或者兩元店。如今,它們搖身一變,不僅成為年輕人打卡拍照的網(wǎng)紅店,也引來資本的青睞。新一代精品百貨店崛起的背后,是消費主力群體的變遷。2021年Z世代人群復購率達三次,對比歐美市場十次以上購買頻率,市場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從各品牌披露的相關數(shù)據(jù)來看,精品百貨店的吸金能力不俗。新興快時尚生活百貨店的產品成本很低,毛利率可以達到45%。
不過,隨著競爭加劇,新興精品百貨店們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方面,雖然年輕消費者對精品的消費頻次在增加,但精品生意完全無法比擬餐飲的剛需高頻,而一二線城市的優(yōu)質商圈數(shù)量有限,精品店在選址上正處于競爭的關鍵期。這些精品集合店大多選址在購物中心正負一層,與其他流量品牌,如快消品和零售實體店等為鄰,這可以凸顯品牌調性,強化品牌集群效應。
但從另一角度看,這是在消化購物中心的固有流量。也就是說,這些精品集合店還不足以靠自身品牌有效吸引年輕群體用戶,很難說是在為購物中心引流,因此必須選擇自帶流量的優(yōu)質商圈。
另一方面,這些品牌從產品到供應鏈再到商業(yè)模式,目前來看差異性并不顯著,有品類無品牌的現(xiàn)象明顯。平價精品的供應鏈上游并沒有大品牌,但足夠成熟的供應鏈帶來了產品的極大豐富。因此,有觀點認為,這會導致品牌效應越來越弱,渠道效應越來越強。
此外,供應鏈的成熟也讓品牌能夠將產品單價從幾十元級別拉低至十幾元,價格的降低讓消費決策難度變低,精品變得具有快消品屬性。而在市場整體分散、沒有頭部品牌的情況下,也就使得消費者很難對品牌產生黏性。精品集合店的定位是渠道品牌,對于店內產品,消費者是沒有品牌認知的。
MIDI.迷底優(yōu)品店了解到,“精品百貨集合店進入門檻并不高,現(xiàn)階段還是在拼資源,想要健康快速地發(fā)展,需要有多方面的復合能力,包括供應鏈能力、選址能力、運營能力,再往后才是拼產品設計和品牌建設的能力。”
精品百貨 集合店要實現(xiàn)差異化競爭,從消費者端來說,需要通過品牌IP 打造、口碑傳播、事件營銷,提供極具特色的消費體驗;從供給端來說,則要持續(xù)深耕供應鏈的迭代和整合,優(yōu)化產品設計與成本,支持自有商品開發(fā),從源頭上提高產品的辨識度。
資本的圍獵下注未必全然是好事,借助外部資源,精品集合店可以階段性地實現(xiàn)快速增長,但要長期發(fā)展,還是要回到內功修煉上來。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