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諸葛亮被冤枉了很多年。
一個“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讓人知道諸葛亮之后蜀國人才匱乏的窘境。還有諸葛亮老對手司馬懿的評價,“亮慮多決少。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他在聽聞諸葛亮治軍事無巨細,“罰二十以上親覽”,只要懲罰20軍棍以上諸葛亮就會親自審視,司馬懿就以此推斷諸葛亮必然會被累死。
劉備死后,蜀國“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后來,諸葛亮五十來歲就去世,好像是驗證了司馬懿的論斷。但真的是這樣嗎?未必。
世人大都以成敗論英雄,三分天下之后,諸葛亮畢竟是戰(zhàn)敗了,但他的“敗”更多是形勢使然,天時地利與人和都不在蜀國這邊,諸葛亮也不過出于繼承劉備的志向,逆天行事,勉力而為。
另外,諸葛亮也有刻意不留在蜀都的意思。這個不必多說。
至于諸葛亮之死,也不是什么操心過度累死的,而是因病不治。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