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文物之殤還需打好組合拳
時間:2018-11-08 23:00 來源:川北在線原創(chuàng)(guangyuanol.cn) 責任編輯:毛青青
在河北省張家口市下花園區(qū)的鄧槽溝內,曾經矗立著兩座廢棄的水泥墩臺,很少有人知道它們出自清末建成的京張鐵路。近日,記者發(fā)現,由于當地修建新橋,兩座存續(xù)了108年的老橋墩被拆除了。專家認為,殘存的橋墩、路基、道釘、礦井都是100多年的歷史實物,對于建筑材料學來說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價值,呼吁相關部門能搶救保護。(11月7日千龍網)
近些年來,有關京張鐵路文物被破壞的新聞屢見報端,前有清河站附屬建筑、南沙河大橋、北沙河大橋被執(zhí)行拆除,后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關溝段內的臭泥坑23號橋疑似被埋,如今雞鳴山支線存續(xù)了108年的兩座老橋墩也在悄然無聲中告別了歷史的舞臺。作為國人驕傲的京張鐵路屢屢成為文物保護的傷心之地,不禁讓人唏噓不已。
文物是傳承歷史的重要符號,是民族發(fā)展不可替代的傳承與見證。然而,僅僅因為沒有得到官方的文物認定,便得不到社會的保護,只能淪落到自生自滅的下場,著實令人心痛!即便這些文物游離于官方保護名冊之外,也是珍貴的古建筑,怎么能說拆就拆?恐怕,這正是處于灰色地帶的文物所要面對的生存難題。
破解文物保護失守危局,多管齊下是關鍵。第一,要完善法律體系。很多歷史文物總是在當時得不到社會的重視、官方的認可,卻在被拆除后成為令人扼腕嘆息的對象。究其原因,還是法律體系不夠健全。對于還未獲得官方文物認可,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古跡該如何進行保護,法律法規(guī)急需給出說明。第二,要加大宣傳力度。對于古建筑周邊的居民,定期進行公益性講座,明確文物保護的意義,增強大眾文物保護意識,形成全民保護文物的熱潮。必要時,可在文物周圍設置限界,懸掛橫幅,避免古建筑因周邊居民的無心之舉而慘遭“躺槍”。第三,鼓勵更多的人加入到文物保護的隊伍中來。比如,由政府部門牽頭,邀請有實力、有擔當的企業(yè)參與文物保護,還游離于官方名冊之外的文物一片凈土。同時,還可以予以文物附近居住居民適當的獎勵與補助,形成文物保護聯防體系。
京張高鐵即將復興逐夢的成就令國人自豪,但百年前給民族帶來尊嚴的京張鐵路遺跡卻不能隨著時代變化而被淡忘;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在走向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愈發(fā)強大,但傳承著民族靈魂的歷史文物也不能因為前行的步伐匆匆而成為一抔黃土。(韋遠航)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