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小說還特別善于將“老王”的體悟和思索隱藏起來,自己暗示或直述對事件的看法,以自然含蓄、親切得體的表達引出哲理性旨歸。如《柿子》中談到“老王”對那枚遲遲不墜地的柿子的牽腸掛肚,直至柿子突然消失,他仍念念不忘,相信“那里有一枚最紅最甜最漂亮的柿子,你永遠夠不著,落地無聲,尋之無跡,夢中有影,食之無著”。作者借這個故事委婉地揭露了一個道理:得不到的東西永遠都是最好的。正因為得不到,所以我們會在心底不斷地美化它、追思它,從而越來越體味到一種自我陶醉的美感;這種美感是虛幻易逝的,卻能在不經意間占據我們的心扉。《空白》講述一對只分隔了一個月的夫妻,由于聯系的突然中斷而產生了隔閡和猜疑。丈夫對他那一個月里的所作所為始終保持緘默,因而給妻子留下了“永恒的空白”。文章最末一句“是的,空白是永遠的”,是作家的點睛之筆,既點明了主旨,又富含哲理色彩。《乒乓球》里講述“老王”總是希望外國乒乓球運動員獲勝,而不愿中國隊員當常勝將軍。作家由此發(fā)表議論:“人們不喜歡老是一個人或一個隊勝利,人們期盼著賽場上時時出現新格局,這也叫天道無常吧。對于老冠軍來說,對于最優(yōu)秀的人來說,天道——民心,真是殘酷啊。”作家借個體的心理表現反映出大眾普遍的心理特征,真可謂匠心獨運。總之,王蒙在《尷尬風流》中成功地將無限廣闊的玄思和禪宗日常生活化了,他輕松自如地將生活表象中所蘊涵的耐人尋味的哲理和意味表達出來,委婉含蓄又不乏深刻;同時也將有流于瑣碎絮叨危險的日常敘事哲理化、玄思化,傳遞出了四兩撥千斤的寫作智慧。
王蒙在小說最后一篇《老王》(又一)中寫了一首語調詼諧的打油詩:
“老王不甚老,
老王不是王。
禪意實無意,
尷尬即文章。
翩翩復裊裊,
花草恁拈藏。
信馬成一笑,
何必混裝腔!
滿紙荒唐言,
解人自徜徉。
煙士皮里腎……”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