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1800多件老物件折射時代變遷
《好雨時節(jié)——見證改革開放四川四十年》特展開展
牌自行車、鋁皮飯盒、糧票、算盤、縫紉機……這些如今已幾乎消失在人們生活中的物品,是不是也曾是你我家庭的“標配”?12月10日晚,《好雨時節(jié)——見證改革開放四川四十年》特展在成都博物館舉行開幕式。來自社會各界的500多張照片以及200多組、1800多件老物件,折射出改革開放40年巴蜀大地上的巨大變遷。
展品背后,是不曾忘卻的鮮活記憶
此次展覽,以“記憶中的小生活”以及“奮斗中的大時代”兩條線索,勾勒出波瀾壯闊的時代巨變。一個個老物件、一張張老照片,無不充滿時代的印跡,從細微處展示改革開放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
餐桌上的變化最為直觀。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在供銷社還要憑票購物。漸漸地,身居內(nèi)陸的四川人,第一次在成都青石橋買到了來自沿海的海鮮;零食除了自炒的花生瓜子,也多了薯片、巧克力……“70后”觀眾曾秀清指著“上海麥乳精”說,“這在上世紀80年代比現(xiàn)在的外國奶粉還金貴,我家只有弟弟才有資格吃。”而展臺上的“北冰洋汽水”,則是她的童年回憶,如今即使冬天去北京出差,她也一定要喝一瓶。
“記憶中的小生活”,還包括人們服飾風格的變化。幾十年前,中山裝、解放裝與“黑、藍、灰”配色幾乎一統(tǒng)天下;改革開放后,千姿百態(tài)的服裝款式涌入漸開的國門,并迅速得到年輕人的認可與追捧。最讓大家有切身感受的變化還在于你我的“家”:黑白照片中,有蜂窩煤熏黑了媽媽的臉、有爸爸換煤氣罐的身影、有現(xiàn)在幾乎已在城市生活中消失的水缸;展臺上,則是蓋著花布罩的電風扇、老式縫紉機、煤油爐上的水壺、12英寸的黑白電視機、雙卡錄音機……
在展覽揭幕以后,不少觀眾一邊圍繞著展品看得津津有味,一邊饒有興致地點評:“我奶奶最愛在家里的電器上罩套子!”“那種鋁皮飯盒,當年住校時媽媽每周都要裝滿滿一盒好吃的給我。”舊物并不起眼,卻猶有余溫。
展覽策展人肖飛舸介紹,此次展覽面向公眾征集的數(shù)百件物品,涵蓋了人們生活的不同側(cè)面,帶著不同年代特有的氣息。1978年剛剛恢復高考時的錄取通知書,承載著主人夢想成真的激動;帶拉鏈的可以塞錢的皮帶,塞滿了主人乘著經(jīng)濟浪潮闖蕩商海的雄心;全興足球隊“黃色旋風”的照片,記錄老成都忘不掉的燃情歲月……“展覽的立意就是希望能引起觀眾共鳴。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在展覽中應該都能找到自己的記憶。”
“好雨時節(jié)”,也是四川奮斗的40年
無數(shù)川人的“小生活”猶如閃爍的浪花,在改革開放的“大時代”中,四川一直走在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從農(nóng)村到城市,從局部試點到全面深化,譜寫了四川改革開放“大時代”的歷史畫卷。
展覽序章中,一張38年前的黑白照片十分醒目。照片上,是1980年廣漢向陽撤下“向陽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舊牌子,換上“向陽鄉(xiāng)人民政府”新牌子。當年,廣漢向陽率先在全國取消人民公社制,這一改革不僅在廣漢得到全面推廣,在全國農(nóng)村也引起了強烈反響,載入了新中國的史冊。
更多的照片記錄下發(fā)生在巴蜀大地上的探索與變革——1980年,我國第一家經(jīng)地方政府批準成立的股份合作公司——四川蜀都股份公司在成都成立,并對外公開發(fā)行“蜀都大廈”股權證,成為新中國第一只公開發(fā)行的股票;1993年3月12日,四川峨眉山鹽化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四川企業(yè)登陸資本市場的大幕由此拉開;1994年,在成都體育中心發(fā)行的社會福利彩票,有近40萬人參與。現(xiàn)場不少觀眾感嘆,“看了展覽,才發(fā)現(xiàn)四川同樣也是改革開放的弄潮兒。”
時代的巨變,在展覽中是各種直觀的對比展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人們的聯(lián)系主要靠寫信,后來有了磚頭大小的“大哥大”和小巧的傳呼機等移動通信。如今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語音、視頻等工具即時通訊實現(xiàn)了直接的交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天府廣場,四川省圖書館、成都博物館都還不見蹤影,現(xiàn)在的天府廣場已是四川的文化名片。
巨變還體現(xiàn)在人們的切身感受中。在展覽中,成都市民王浩以親身感受講述了四川交通發(fā)生的巨變,“30多年前的火車擠得要命,綠皮車上大量的人沒有座位,廁所里都擠滿了人。現(xiàn)在的高鐵,快速、整潔,變化天翻地覆……”
肖飛舸透露,此次展覽不像文物展一樣有特別吸引眼球的“鎮(zhèn)館之寶”,展品也幾乎全部來自普通人的“眾籌”。但正是宏大主題下一個個普通人視角呈現(xiàn)的變化,最終匯成人們共同的記憶,這就是四川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屬于所有四川人的夢想與榮光。
逛展攻略
來這里找回憶還可以聽“口述史”
此次展覽除了以大量展品勾勒時代變遷之外,還采訪了二三十位普通人的故事,以多媒體的形式呈現(xiàn)他們眼中改革開放帶來的變化。
余繼賓、余凡、余行祖孫三代都是新聞工作者,他們親歷了四川傳媒幾十年的發(fā)展。今年88歲的余繼賓在新聞崗位上工作了42年,兒子余凡在新聞行業(yè)從業(yè)31年,孫子余行也已做了10年記者。余繼賓說,他在1950年參加川北日報社工作的時候,還是供給制,穿衣吃飯不要錢,每月另發(fā)1元錢的零用錢。而余凡參加工作時的收入每月是48.5元,比起同齡人收入還算高。而余行現(xiàn)在的收入,一年大約14萬元。
參與講述的人來自各行各業(yè),既有養(yǎng)殖戶,又有看山老人,還有年輕的游戲設計師……他們的故事將在現(xiàn)場循環(huán)播放,你可以坐在展覽現(xiàn)場靜靜觀看。他們的故事,其實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故事。
展覽可以看還可以玩
這是一個有各種互動的展覽。當你看了展覽,發(fā)現(xiàn)以前各種商品都要憑票購買,是不是覺得現(xiàn)在一掃二維碼就可以買單特別方便?主辦方特別將成博咖啡廳的二維碼放置在現(xiàn)場,只要你一掃碼,就可以直接體驗到成博6樓咖啡廳提供的免排隊下單服務,體現(xiàn)當下消費的便利化。
現(xiàn)場的多媒體大屏中,還有1978年至2018年這40年來最有代表性的游戲和電影。只要你打開屏幕,就可以互動體驗。展覽游戲區(qū),有征集來的俄羅斯方塊游戲機、玻璃彈珠、四驅(qū)車,這些玩具,將讓觀眾找回童年的樂趣。在展覽結束時,還有“來自時間的電話”。安放在現(xiàn)場的電話筒,拿起來就會聽到帶有時代烙印的聊天:有1978年恢復高考時妹妹找哥哥借書備考,也有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爺爺叮囑孫子到北京當志愿者時要注意身體。這些聲音,或許就在不經(jīng)意之間引起你的共鳴。
刷完展覽,觀眾還可以免費來個文藝范兒的自拍,F(xiàn)場兩臺互動拍照儀,可以為觀眾留下最美瞬間,拍照、上傳、發(fā)布一氣呵成。此外,本次展覽的文創(chuàng)品也走了“復古風”,鐵皮青蛙、啄米的小雞等現(xiàn)在市面已難以買到的玩具通通都有。展覽還設置了線上答題抽獎活動,觀眾可通過掃描展廳入口的二維碼進行答題闖關,免費抽取成都博物館精心準備的“懷舊風”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來吧,看完展覽帶走一個好玩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與家人朋友共享記憶里的美好時光。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