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架上“架柜”合一
“啪”地一聲,工作人員用一張電子磁卡,打開了珍貴檔案庫的大門。進入大門,記者換上了專用的工作服,又穿上鞋套。全身武裝之后,工作人員帶記者穿過幾十米長的走廊,經(jīng)過紅外線消毒,來到了檔案室中。記者看到,一排排的卷柜約占庫房的三分之二空間,剩下的三分之一空間為展示區(qū),展出的有珍貴實體資料、重要歷史展版等。
這里的檔案架與別處不同,檔案不是直接擺放在架上,而是存放在架上的小柜子里,每個柜子都是活動的,重約25公斤,下面都有小輪,被稱為“架中柜”。據(jù)工作人員介紹,這是為了檔案的安全考慮,一旦遇到突發(fā)事件,可以將這些珍貴的檔案化整為零,工作人員拎著就能轉(zhuǎn)移。
17℃空調(diào)房里藏“寶貝”
由于這些檔案非常珍貴,因此在保存上,需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據(jù)工作人員介紹,這里的中央空調(diào)將室內(nèi)溫度控制在17℃左右。同時,棚頂、展柜里采用的都是LED冷光燈,不會散發(fā)熱量。
為保存這些寶貝檔案,防水、防曬、防蟲等多種“防范手段”一項也不能馬虎,同時,工作人員還要經(jīng)常對一些老地圖、老報紙進行檢查,一旦發(fā)現(xiàn)破損便要進行搶修,他們采用的是先進的“絲網(wǎng)加固”技術(shù),簡單說,即用一種特殊的纖維加熱后覆蓋在破損處,將其固定住。
兩萬余卷“真跡”存冰城史庫
專庫里的珍貴歷史檔案共兩萬余卷,分為三部分,一是歷史檔案:1946年前檔案;二是革命歷史檔案:1946年哈爾濱解放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期間檔案;三是重要歷史資料:解放前哈爾濱政治、經(jīng)濟、文化建設(shè)的重要歷史資料等。
“鎮(zhèn)館之寶”見證城市記憶
走過一排排的實物展柜,記者被里面保存的“真跡”吸引住了。清代檔案是專庫的重要部分,其中包括一些滿文檔案。時間最早的是1866年清同治皇帝在位時,清兵在呼蘭一帶“緝捕賊匪”的通告。還有1869年清兵“為探訪夷船”從哈爾濱登船返回的文件等。
另外一個展柜里的一份“派令”,則是哈爾濱作為全國最早解放城市的重要見證。1946年4月28日,哈爾濱解放;5月1日,松江省政府主席馮仲云簽署了“派令”,即任命令,任命劉成棟為哈爾濱解放后第一位市長。
“鎮(zhèn)館之寶”中,不僅有見證歷史的重要實物,還包括了英雄的哈爾濱人民抵御疫情、洪水等災(zāi)害的歷史資料。
記者 董艷春 文/攝
我市歷史檔案重要資料專庫于今年1月建成,被稱為最權(quán)威的官方哈爾濱城市記憶。由于檔案庫的保密性、歷史資料的珍貴性等原因,該“史庫”不對外開放。日前,記者獲得批準,走進即將滿周歲的現(xiàn)代化“史庫”,為讀者揭開其“神秘面紗”的一角。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