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張擇端畫像
全國各地博物館作為最主要的收藏機構,匯集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最為完備的收藏序列和典藏精品。對于各大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許多讀者都希望能夠一睹風采、一探究竟。本報從今天開始推出“鎮(zhèn)館之寶”欄目,展示全國各大博物館最有價值的藏品,用現代人的視角,去感受“鎮(zhèn)館之寶”的震撼力量,探尋其歷史根源和歷史傳承,展現“鎮(zhèn)館之寶”在歷史背景中的文化內涵和它給現代生活帶來的改變,讓觀眾通過文物,完成一次歷史與現代的穿越。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舉世聞名的現實主義風俗畫卷,不但藝術水平高超,而且圍繞著它還有許多有趣的流傳故事。千余年來,此畫聲名顯赫,廣受青睞,仿摹者眾多。如今,各地公私藏家手中還有許多摹本和偽造本。然而,真本畢竟只有一幅。經過眾多學者的研究,大家意見基本一致,認為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幅是北宋張擇端的原作。
900年前的宋朝汴京城是什么樣的盛世景象?它的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危機?答案就在《清明上河圖》的畫畫中。它用豐富的畫面,展現了畫家筆下的北宋汴京城的繁華富庶以及畫家對于盛世背后所隱藏危機的憂慮。在現代視角的解讀下,《清明上河圖》已經不僅是一幅難得一見的名畫,它更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一種文化的傳承。900年來,以《清明上河圖》為主題的再創(chuàng)作層出不窮。直到今天,它依然深受現代人的喜愛。
現在,我們跟隨學者的文字,一同感受這幅舉世名作的精彩故事。
北宋張擇端,畫史失載,根據該卷尾金代張著的跋文得知,其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出生于崇儒之家,活動于北宋后期。他幼好讀書,長成后赴汴京求學,以求科舉士進,未果后改學界畫,尤長于舟車、市橋、郭徑以及活動于其間的人物,形成其風俗畫的基本特性。入北宋翰林圖畫院作畫,作有《清明上河圖》和《西湖爭標圖》(已佚)。
《清明上河圖》卷(絹本淡設色,縱24.8厘米、橫528.7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匯集了畫家在人物、屋宇、舟橋、船舶、樹石等諸多方面的繪畫才藝,其繪畫主題有著很強的思想性,構思、構圖方面堪稱妙絕。
精妙的畫面內容
畫作并不是描繪汴京城的某個具體實景、實地,而是藝術性地概括表現了開封城內外的河流、橋梁、城門、街市等。全卷構思縝密,布局精到,共分3個部分:
1、進城前后:由送碳驢隊、河開冰解、曬場農舍、柳岸長堤、踏青回歸、迎寒策蹇、驚馬闖市、望樓飯鋪、私糧進京、船側祭神、客船啟程等組成,將觀者由郊野逐步引向高潮;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