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悅寶園提醒你:對孩子,不要太“講道理”
一個周末,悅寶園的Betty老師與朋友逛商場時,不遠處玩具店門外又哭又鬧的孩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孩子大概3、4歲的年紀,嘴里含糊不清的喊著:“我不,我就要!”一旁的媽媽一邊緊張的環(huán)顧四周,一邊蹲下來小聲和孩子說著什么。
沒一會兒,孩子由原來的哭鬧,演變成躺在地上打滾,不少路人駐足停下來觀望,帶著孩子的家長還不忘指著地上的小孩,教育起自己的孩子。
這位媽媽看圍觀的人越來越多,興許有點惱羞成怒,大聲的對孩子說:“不是早就和你說過了嗎?家里已經(jīng)有那么多玩具了,不能再買了......”這位媽媽對著孩子說了一堆不買玩具的道理,可是孩子不但沒有停下來,反而越鬧越兇。
最后這位媽媽實在沒轍了,黑著臉一巴掌打在孩子屁股上,再連拖帶拽地把孩子拽走了。估計不少家長也碰到過同樣的困擾,為何該講的道理都講到了,但對孩子不起作用呢?下面Betty老師從專業(yè)的角度來為大家做一個全面的分析:
一、和孩子講道理為何沒有用?
1、孩子理解不了
孩子之所以為孩子,就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方式不及成年人來得成熟。很多時候,孩子的思維簡單且直接,他們并不懂得如何去理解、思考過于復(fù)雜的道理,更是難以消化道理中暗含的深意。
美國 心理學(xué)家丹尼爾·西格爾在《全腦教養(yǎng)法》一書中寫到,人的大腦分上下兩層。上層是理智層,幫助我們控制行為、情緒,理智思考,制定計劃,做出決策等;下層是情緒層,主要掌控一些本能行為(如呼吸、眨眼)以及情緒釋放等。而孩子的發(fā)育規(guī)律則是:先下層,再上層。
圖源:《全腦教養(yǎng)法》
這也就是為什么,孩子一出生就會哭鬧、發(fā)脾氣,表達情緒,可要他們學(xué)會控制情緒,卻要到好幾歲之后。因為沒有足夠的能力支撐他們控制情緒,保持理智。同樣的,孩子也沒有足夠的心智去理解我們所說的“道理”。由此可見,寶寶年齡越小,講道理就會顯得越無用。
所以,即便父母再怎么和孩子講道理,孩子依舊可能會無動于衷,甚至越鬧越兇。在孩子眼里,大多時候他們更相信“眼見為實”,看見什么就是什么。如果父母強行想要通過講道理,試圖改變孩子的想法,只會加劇孩子內(nèi)心的堅定。
2、孩子的情緒被忽視了
心理學(xué)家皮亞杰曾提出:“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的認知,也僅僅局限于他們看到、感受到的一切。
有這么一個視頻:一位外國爸爸試圖讓女兒保持安靜,可無論怎么說,孩子都只喊一句:“你讓我不要吵,是不是不愛我了?”
和孩子們講道理,不會讓他們明白自己做錯了什么,只會深深地不解:為什么爸爸媽媽制止我?他們是不是不愛我了?
3. 說教,掐滅了孩子的參與
誠如教育家杜威所說,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訴和被告知的事,而是一個主動的、建設(shè)性的過程。也就是說,好的親子關(guān)系,應(yīng)該是雙方參與,共同前行的美好旅程。
而和孩子講道理,則是將孩子主動參與的部分掐滅了,讓孩子變成一個受體,一個聽道理的傀儡。盡管我們跟孩子說的道理,全是為他們好,全是人人皆知的箴言,可對孩子們而言,卻并非如此。
二、如何與孩子溝通,孩子才會聽?
其實,給孩子講道理并不是錯,而是這種溝通方式的收效不夠,而顯得不那么明智。那到底該如何溝通,他們才會聽呢?不妨試試以下五種方法:
1、與孩子共情
心理學(xué)上有個“情緒耐受窗”理論:只有當我們情緒在承受范圍之內(nèi),才能維持理性思考。教育孩子,也得等孩子情緒平復(fù)了再說。誠如作家阿黛爾·法伯所說,幫助孩子,就要面對他們的感受。
面對一個情緒失控的孩子,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理解他們的感受,給他們解決情緒的時間。待情緒解決之后,再處理問題。其實當父母從孩子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時,有些難題自然會迎刃而解了。
2、以身作則
有心理學(xué)研究表示:“從講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間的距離可能很遠。一個人能夠接納別人的觀點,首先取決于情緒,其次取決于對方的行為,最后才是對方的語言。”成年人是這樣,孩子也不例外。
所以,父母要想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教育,就要身體力行。有句話說的好,要想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父母就應(yīng)該先成為什么樣的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如果父母無法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好的標桿,給孩子一個正確的模仿對象,那么即使對孩子講再多的大道理,往往都收效甚微。
所以,教育孩子,如果只講道理,很多時候是無效的,而最有效的教育,不僅要言傳,更重于身教。
3、用具體感知代替說教
但對于稍大些的孩子,尤其是孩子到了3歲以上,記憶力變強了,轉(zhuǎn)移注意力大法可能就沒那么湊效了。那么,我們就需要換一種解決方式——給他們的行為設(shè)置障礙。
須知,孩子只能從自己出發(fā)看世界,所設(shè)置的障礙必須讓他們理解,最好的就是有過、或是能感受到的體驗。
比如,孩子想吃冰激凌,我們可以問他,記不記上次吃冰激凌肚子痛;孩子想淋雨,可以讓他回憶一下他感冒打針的經(jīng)歷;孩子不想刷牙,就給孩子看拔牙紀錄片......
這樣,用具體的感知代替說教,孩子們能懂得這么做的后果,才會真正意識到自己行為的不妥。
4、后果自己承擔
如果碰到某件事孩子之前沒有體驗、感受過,可能上述的具體感知法就會不太奏效,這時候如果孩子不愿意接受家長的觀點,可以讓孩子去試錯,讓孩子自己承擔后果。
有一個很有名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叫做“后果承擔法”。家長不會不停地說教,會讓孩子自己去經(jīng)歷。比如,冬天的暖爐碰到會燙到手,小孩子們還是不停去嘗試。孩子的父母先是一番警告,但是越阻止,孩子越好奇,孩子的父母便放手讓孩子去試錯。結(jié)果,孩子果然不小心燙了一下手,之后再也不敢直接用手去觸碰暖爐。
這個方法的好處有兩點。第一點,孩子覺得自己得到了尊重,父母會尊重自己的想法。第二點,讓孩子自己親自經(jīng)歷,自己承擔后果,父母不僅能達到目的,還省了一番說教。這個過程能讓孩子更具責(zé)任心,更具實踐能力,可以讓孩子明白實踐才能出真知。
5、順其自然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會哭鬧,就是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然后哄自己,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如果以上方法都行不通的時候,家長不妨可以試試冷處理。孩子哭鬧,父母就當沒看見,干自己的事情,當需要和孩子說話時,就像什么事都沒發(fā)生一樣叫孩子。
不要急著去批評教育孩子,平淡點對待孩子的哭鬧行為。當孩子發(fā)現(xiàn)哭鬧無用時,自然就會緩和下來,因為孩子必然是離不開父母照料與幫助的,所以很多時候孩子會自己平復(fù)好情緒與父母“重歸于好”。
當然,需要提醒的一點是,冷處理不能過度,適當就好。過度的冷處理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傷害,讓孩子誤以為父母不愛自己。
雅克·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fā)脾氣,刻意感動。
的確,冷冰冰的道理,說得再生動,也只是說給我們自己聽。陪伴孩子成長,育他成才,也從來不是簡單地將我們的經(jīng)驗強塞給他們。尊重孩子的成長規(guī)律,用他們能懂的方式引導(dǎo),才是教育最好的樣子。
身為父母,我們能做的,惟有痛他們所痛、憂他們所憂,用他們的眼,來看這個世界。而后,與他們一起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