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歷史上威震天下的一代英明君主。然而,當他為皇太孫朱允炆留下三位卓越的治理者時,他是否能預見到這三位人才的結局會如何呢?他們是否能夠繼承帝業(yè),或是陷入歷史的沉寂?究竟是怎樣的命運等待著這三位風華絕代的謀士?
一代明君視他們?yōu)樽蟀蛴冶,托孤臣輔政
當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率領起義軍推翻元朝統(tǒng)治,建立大明帝國后,他矢志要將這個難得的江山基業(yè)傳給自己的嫡長子朱標。為此,他甚至發(fā)動了震驚中外的胡惟庸案,鏟除了包括丞相胡惟庸在內(nèi)的一大批開國功臣。
然而命運跌宕,太子朱標在朱元璋老去之年猝然去世,朱元璋心中悲痛,又不得不重新審視皇位繼承人的問題。在諸多子嗣中,朱元璋最終選擇了朱標的次子朱允炆作為繼承人,封為皇太孫,并親自為他精心挑選了三位大臣作為左膀右臂、托孤臣輔政。他們分別是:黃子澄、齊泰與方孝孺。
黃子澄,當年殿試因緊張失誤,白白丟失了狀元郎的機會,此后一直在翰林院任職。他深得太子朱標的信任,被拜為東宮講官。
朱允炆亦視他如兄。齊泰 為人謹小慎微,從未在朝中犯錯過失,深得明太宗器重。方孝孺則才華橫溢,有“小韓愈”之稱,與太子朱標同門師出,朱元璋早在多年前就將他留給朱允炆使用。
可見,他們是朱元璋賞識有加、傾力培養(yǎng)的三杰,朱允炆登基后,三人勤勉盡責地輔助這位年輕的新君主。在削藩靖難的風云變幻中,他們替建文帝出謀劃策,全心全意為大明江山效力。
正是有了他們的輔佐,建文帝得以大刀闊斧地削減藩王勢力,穩(wěn)固皇權。建文初年,一時間朝野肅然,看來大明王朝穩(wěn)穩(wěn)當當,一統(tǒng)天下指日可待。然而,戰(zhàn)天所未有的靖難之役卻在此時悄然拉開了序幕
斷袖之癖引發(fā)靖難風波,建文江山瀕臨覆滅
燕王朱棣與建文帝本是叔侄關系,彼此之間本不應生分歧。然而朱棣積威太盛,建文帝為穩(wěn)固皇權,一上臺便大刀闊斧地削藩,先后削掉了周、齊、湘、代、岷五王的藩地,此舉勢必觸怒了手握重兵的朱棣。
雙方積怨越來越深,建文三年(1399年),燕王朱棣終于舉旗造反,與建文帝你死我活地廝殺在一起,這就是著名的“靖難之役”。
面對叔父的叛亂,建文帝身邊的三位心腹大臣也是筋疲力盡、竭盡所能。然而文官出身的他們在軍國大事上經(jīng)驗不足
建文帝一意孤行,不聽從他們的建議,錯失了多次擊敗朱棣的良機。戰(zhàn)局一天天向不利方向發(fā)展,建文江山岌岌可危。
就在1402年六月,燕軍攻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終。第二天,朱棣入城稱帝,大明王朝至此走到了盡頭
他們忠心不二,卻難逃一死
建文帝突然失蹤、大明帝國覆滅的噩耗傳來,黃子澄驚駭不已。他趕緊收拾行李 準備遠走高飛,然而還是被朱棣手下的探子發(fā)現(xiàn),活捉解送到朱棣面前。面對新皇帝“想歸順朕不遲,朕必不致責怪”的勸降,他理直氣壯地駁斥道:“天子有命臣死,臣不得不死!”由于一意孤行,最終他被朱棣下令凌遲處死。
與此同時,朱棣軍隊四下搜捕齊泰下落。為了避開追兵,他將坐騎涂成黑色想要脫身。然而馬匹奔波一天后,身上的黑色涂料漸漸褪去,露出了原本的白色,立刻被追兵認出。齊泰最終也落入朱棣之手,并在他面前倔強地表示“死生有命,臣不能重復效命”。朱棣勃然大怒,直接將他斬殺。
方孝孺被擒后,軍師姚廣孝曾苦苦哀求朱棣不要殺他,“天下讀書人的種子”一旦斷送,那將是多么慘痛的損失。然而當朱棣要求方孝孺給自己寫一道登基詔書時,忠心的方公卻痛哭失聲,寧死不從。朱棣見他死心塌地,再無轉(zhuǎn)圜余地,怒不可遏之下直接將他凌遲處死。
三位忠臣,一個個英勇赴義、壯烈成仁。他們忠心不渝,寧折不屈,始終沒有選擇向新主子低頭。哪怕新王朝已經(jīng)成立、大勢所趨,他們也選擇以死明志,絕不從命。正是這等堅貞不屈的精神,為他們贏得了千古不朽的美名。
他們的家人卻無一幸免,慘遭株連
建文三臣的慘死并未讓新王朝產(chǎn)生絲毫憐憫,朱棣立刻下令將黃子澄全家老少65人通通斬殺;其余的親戚也被株連處死400余人,妻子和妹妹更是被投入教坊司,強行充作官妓接客。
同樣,齊泰的家人也沒能幸免。他的叔父被發(fā)配邊疆;年僅6歲的兒子雖免于一死,也被發(fā)配邊陲,直到20年后的嘉靖年間才得到赦免。方孝孺全家更是被斬盡殺絕,他的兩個女兒也在絕望中投河自盡。
建文帝即位后,曾經(jīng)信任有加、委以重任的三位心腹大臣,也曾開明進步、力主改革,然而最終卻因為對舊主的忠心耿耿而葬送了性命。他們的家人更是遭受了慘無人道的迫害與殺戮,整個家族幾乎滅絕。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