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在正式建立以前,就經(jīng)過了很多代周人領(lǐng)袖的發(fā)展,我們把周武王以前的領(lǐng)袖稱為“先王”。從姬棄(后稷)開始到姬昌(周文王)截止。本章我們討論一個有趣的問題:周人的這些先王中,你認為誰的功勞最大呢?
這些先王要說起來時間跨度很大,從帝堯封姬棄于邰地開始,到商末周文王興起于西岐止。一共經(jīng)歷了約1000余年,這期間不知產(chǎn)生了多少代先王,我們只從幾個具有轉(zhuǎn)折性意義的先王身上來對比。那么這幾位就是:始祖后稷、第一次遷徙的姬不窋、第二次遷徙的姬劉(公劉)、第三次遷徙的姬亶(古公亶父)、興周的周文王。
1、后稷
后稷是周人的始祖,他是“五帝”之一的帝嚳和有邰氏女姜媛所生,所以他的封地也在邰地。有邰氏是炎帝部落的后裔,所以周人身上流的是東羌人和西羌人的混合血。但是要說后稷的功勞最大,個人以為有些不妥。為什么呢?因為當時像后稷這樣分封的部落成千上萬,能走到最后的寥寥可數(shù),而決定部族興衰的主要是后代的發(fā)展。如果周人不強大,也會有另一支部落發(fā)展壯大,這是歷史的必然。所以要說后稷起的作用最大,不太合適。
2、姬不窋
姬不窋是周人第一次遷徙的首領(lǐng),他將周人從邰地遷到了渭河平原北面的山地。這次遷徙發(fā)生在夏朝的夏太康之際,后羿叛亂,周人為躲避戰(zhàn)亂而發(fā)生的一次被迫遷徙。這次遷徙的意義就當是戰(zhàn)略轉(zhuǎn)移吧,它使周人來到了一個新的地方,在那里他們結(jié)合了更多的游牧部落,并和戎狄有了第一次接觸。在戎狄的壓迫下,周人進行了第二次遷徙。
3、公劉
公劉是姬不窋?shù)膶O子(史書是這么說,但從實際情況看,中間應(yīng)該隔了很多代,不可能這么快就第二次遷徙),公劉為周人首領(lǐng)的時候,迫于義渠戎的不斷騷擾,公劉依然的做出了第二次遷徙的決定。這次遷徙具有重要意義,因為這次遷徙使周人擺脫了義渠戎的騷擾,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機會,并且他們在新的居住地(豳地)又結(jié)合了更多的部族。這些部族后來成為周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4、古公亶父
周文王在古公亶父和周王季的發(fā)展下,征服了渭河平原周邊的戎狄及巴蜀之地,將商王朝的整個西方納于自己的控制范圍之內(nèi),并建立了強悍的周人之師(后宗周六師)。周武王就是憑借周文王打下的基礎(chǔ),才滅掉殷商王朝的。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從繼往開來的角度看,周太王古公亶父是其中最核心的環(huán)節(jié),它是周人真正走上中華政治舞臺的標志,如果不然,周人則可能會和巴蜀一樣,成為華夏文明的一個邊緣文明。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