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手握重權的董卓不滿于漢獻帝的統(tǒng)治,于是想要更進一步,自己做皇帝。然而,在考慮到自己血統(tǒng)不正,就算成功奪權,也會由于名不正言不順得不到大家支持之后,他便退而求次,采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一步步壟斷朝政。
此時的董卓,不是皇帝卻勝似皇帝。然而,董卓終究沒有做皇帝的命,他生性殘暴,沒有同理心,對待臣民和百姓都猶如豬狗一般,還曾經(jīng)還放縱手底下的士兵們在雒陽城內(nèi)大肆 婦女、搜刮錢財。種種喪心病狂的行為,讓他很快失去了民心,為了除掉董卓,各路勢力揭竿而起。
這些大軍當中,就有崔州平帶領的一支軍隊,戲劇性的是,在討伐董卓的過程中,崔州平所管理的西河,遭到匈奴大軍的襲擊,西河內(nèi)已無兵力防守,最終,西河就像蝗災過后的稻田,成為了一片廢墟。
崔州平得知此事后既后悔又悲痛,然而,禍不單行,更讓他悲痛的還在后面。崔州平的造反一事被董卓得知,恰好崔州平的父親崔烈在朝廷辦事,于是董卓就抓了崔烈,最終崔烈死在了這場討伐董卓的活動當中。
父親的死,加上西河的慘劇,讓崔州平徹底崩潰,為了贖罪,又或者是為了逃避眼前的悲劇,崔州平?jīng)Q定離開紛亂的俗世,來到荊襄,改頭換貌隱居起來,這才有了后來與劉備的那次相遇。
一場偶遇
有句老話說的好,是金子到哪里都會發(fā)光。崔州平來到荊襄之地后,本想做個默默無聞的山村民夫,然而由于其不凡的長相、智慧的談吐以及出眾的氣質(zhì),很快便在荊襄之地脫穎而出,成為了有名的智者,還與諸葛亮、石廣元、徐元直四人成為密友。
恰逢漢末黃巾事起,劉備在中原吃了敗仗,灰頭土臉逃到荊州投奔劉表。劉備吸收失敗的經(jīng)驗,意識到要想興復漢室,必須要有人才相輔佐才行,于是便在荊州廣納人才。徐庶和司馬徽見劉備求賢若渴,便向他推薦了一個人,此人便是號稱臥龍先生的諸葛亮。
劉備聽司馬徽說諸葛亮不僅有學識,還有治理國家的能力,便迫不及待備好馬匹前往隆中。隆中地方偏遠,劉備按照當?shù)乩相l(xiāng)們的指引,終于找到了諸葛亮居住的茅草房屋,可惜的是,他運氣不好,諸葛亮剛好不在家,于是只好打道回府改日再來。
根據(jù)《三國演義》的描述,就在劉備等人回去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一位身穿黑色大長袍的英俊男子,此人手拿折扇,氣度不凡,一看就不是尋常人士。劉備見到此人,還以為他就是遠近聞名的諸葛亮,連忙下馬鞠躬,道明自己的來意。
一番溝通之后,劉備才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誤會。原來,此人并非諸葛亮,而是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劉備求賢若渴,見崔州平是諸葛亮的朋友,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諸葛亮那么聰明,他的朋友想必也并非等閑之輩,于是便向他請教了幾個問題。
在討論到國家局勢時,崔州平的發(fā)言讓劉備眼前一亮,他心想,不愧是諸葛亮的朋友,果然很有智慧。然而,當劉備提到興復漢室的計劃時,崔州平卻不愿意跟他多說,而是告訴他:“順應大勢,莫要逆天而行。”
后悔莫及
劉備被這一句話說的云里霧里,怎么也想不通這句話的含義。而崔州平說完這句話后并未繼續(xù)停留,直接轉身離開。劉備正是缺少謀士的時候,他連忙叫住崔州平,想邀請他輔佐自己,而崔州平卻不再向一開始那樣熱情,而是淡淡的留下一句話:“我素來閑散,不習慣受約束。”隨后便邁步離開。
后來,在經(jīng)過三顧茅廬之后,劉備成功請出諸葛亮,在諸葛亮的輔佐下,三國的局面逐漸奠定下來,蜀國也在中原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可是,直到劉備走到生命暮年,他也沒有成功興復漢室。
白帝城托孤,劉備與諸葛亮的那番講話,令世人嘆息,等到諸葛亮領命退去,空蕩蕩的房間里,只剩下躺在病床上,孤零零的劉備。此時的他,腦海中不斷回想著當初崔州平對他說的那句話,過去一直想不明白,現(xiàn)在終于弄明白了。
崔州平看的很清楚,他認為漢室已經(jīng)到了風燭殘年之際,根本不可能興復了,難怪劉備提出興復漢室的想法時,他的態(tài)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變。
劉備很后悔,崔州平如此人才,如果自己當時能像請諸葛亮出山那樣,去請崔州平,或許他也一定會答應,有了這樣一位高人的加入,恐怕現(xiàn)在三國,將會是另一番局面了。劉備死后,蜀國在諸葛亮的帶領下又回光返照了一段時間,但隨著諸葛亮的去世,蜀國再也沒有與魏對抗的實力,最終劉禪被軟禁,蜀國覆滅。
結語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劉備沒能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情,即便再后悔也無法使得歷史倒流。劉備的故事告訴我們,事不宜遲,最好想到就要去做,否則真到了后悔的時候,天下可沒有后悔藥賣啊。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