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通常認為曹軍大敗的致命原因是遭遇了火攻。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便有關于曹軍因遭遇火攻而失敗的描寫,小說中稱曹操是中了周瑜的計,誤將戰(zhàn)艦相連,后周瑜遣黃蓋詐降時利用火攻,一舉將曹操的二十幾萬大軍殲滅,弄得曹操不得不敗走華容道。而羅貫中所借鑒的史料——晉人陳壽的《三國志》中也有關于火攻的記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載有:“權(quán)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shù)萬,與先主并力,與曹公戰(zhàn)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陳壽生活在晉代,是最接近赤壁之戰(zhàn)時代的人,應該說他指出的火攻使曹軍失敗的原因是可信的。宋人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也肯定了這一說法,書中稱黃蓋“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預備走舸,系于其尾。……去北軍二里余,同時發(fā)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
由以上證據(jù)可見,曹軍敗在火攻上的確是“證據(jù)確鑿”。然而,對于這場古今中外都享有盛譽的戰(zhàn)爭,難免有很多人想要進一步對它進行研究。
古代兵法中認為,奪取戰(zhàn)爭的勝利必須天時、地利、人和,還要知己知彼,對于曹操在赤壁之戰(zhàn)中的失敗也有人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首先說到天時,赤壁之戰(zhàn)中,曹操的失敗自然與天時關系密切。東吳處在南邊,而且赤壁之戰(zhàn)是在江面之上進行的,在南方水鄉(xiāng),由于河道較多,很容易起霧,這便為黃蓋在詐降之時發(fā)動火攻提供了便利。大霧彌漫在遠處,曹操的大軍很難分清對方的虛實,而 的“草船借箭”故事也是在這樣的大霧天氣中發(fā)生的;其次便是那場在大冬天刮起的奇怪的東南風,在《三國演義》中這風是由諸葛亮借來的,當然真實的歷史不可能像小說中那樣被寫得神乎其神,但這風是的確存在的,當東吳軍隊發(fā)起火攻之時,這突來的東南風正好助長了火勢,火隨風威正好燒到了江北的曹營。
二是地利。曹操帶領的軍隊大多是北方人,北方人不習水戰(zhàn)是自然的,而南方的東吳兵則多是自小在水中捉魚嬉戲長大的人,而且當時吳國還建立了龐大的水師。赤壁的主戰(zhàn)場就在江河之上,這對于不善于水戰(zhàn)的曹軍來說無疑是吃虧了。當曹操揮師南下之時,應該沒有想到長江上的戰(zhàn)場會令他的大軍在此葬送吧。
三是人和。在當時,曹操揮師南下,意圖是滅吳平蜀,也就是所謂的“侵略”戰(zhàn)爭,在人心向背上自然不被世人認可。而曹軍自身也是一個重要問題。曹操從北方帶來的軍隊,組成極為混亂,雖號稱百萬之重,但卻不能做到上下一心。這些士兵既有在官渡之戰(zhàn)后投降曹軍的原袁紹部隊的軍士,也有平定徐州時候的投降部隊,還有平定荊州時收服的投降部隊,更有曹操早期鎮(zhèn)壓黃巾軍時投降的黃巾軍,真正屬于曹操嫡系部隊的本來就不多;而且這些擁有各種背景的部隊被曹操納入編制后還沒有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統(tǒng)一,內(nèi)部紛爭,矛盾眾多。難以統(tǒng)一的軍隊自然不好領導,而想讓這樣的軍隊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也是很困難的。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