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崇州最與世無爭的小鎮(zhèn),只有這里才配得上——天府云端小城
已經(jīng)數(shù)不清是第幾次來到元通,這座崇州最古樸、最清閑、最別致的小鎮(zhèn)。大抵是因為去過的眾多小鎮(zhèn)中,印象最深刻,最喜愛的還是它吧……
不同于往日從古鎮(zhèn)的正門進入,我們選擇從游客中心旁一條極短的石階小路進去,為的就是把江對岸的老屋全貌率先盡收眼底!
這天天氣極好,11點30分,云坨已漸漸散開,江上除了藍綠相間的調(diào)色之外,還有陽光反射下的波光粼粼。
我們預感,今天的鎮(zhèn)上,一定有不少人!
元通,久違的熱鬧
因為不是從正門進入,要去老街,就得先穿過這座鐵桿橋,這也是我們在元通目睹的第一道風景:
鐵桿匯江橋
橫跨匯江河上的鐵索橋系木結構橋,長164米,最早的橋建于清光緒年間,解放前是過往文錦江的 橋,后遭嚴重毀壞。
如今我們看到的大橋,是于1986年重新修建的,為了更加的安全和便捷,將鐵木改為鐵索橋體和水泥橋板和橋墩。
橋的盡頭是我們進入老街的開頭,第一幕場景便證實了我們的猜想:
今日的小鎮(zhèn),人還真不少!
或許是因為剛好到了飯點時間,也或許是因為太陽難得出來露了臉,元通,恢復了久違的熱鬧。
餐館前,庭院里,擺滿了桌椅;吃飯的,喝茶的,打牌的,談不盡歡笑,每個人都在盡情享受著這份 的 。
意識到今日份的熱鬧不是游客,是本地人給的這件事,是在我們打卡式參觀天主教堂、黃氏公館、羅家大院和廣東會館之后。
嘉慶年間永利橋,磚石結構至今用,崇州 現(xiàn)存;
廣東會館災后重建,保留當年古風貌,現(xiàn)為觀戲殿堂;
黃氏公館成丁字,青瓦屋面顯富貴,布局精致寬敞;
羅家大院靠文井江,氣度非凡有身份,今成拍攝勝地;
王國英故居至今尚在,小巧玲瓏又幽靜,愛國教育基地;
天主堂精美的哥特式建筑,中西文化結合的產(chǎn)物。
這些元通古鎮(zhèn)里 代表性的景點,除了我們,來參觀的游客屈指可數(shù)。
1600多年遺留下來的歷史珍寶,在各類文章中,一般都會有講述到,我們過去寫的文章也不例外。
不過這次來元通,我們想找找在這里的另一種觸動。
比如黃氏公館最后面的院子墻上那幾顆梧桐樹,肆意地將半個身子伸進院內(nèi),成群密集著,等到葉子都黃了,一定會很美!
比如從羅氏公館的舊屋里捕捉外面的風吹草動,青瓦、綠葉、陽光,小孩慢悠悠跟在大人后面,一切都與大自然融合得剛剛好。
還比如,再次前往,依然是不變的寧靜小巷……
元通,一如既往的寧靜
穿過駐滿了各類商鋪、餐館、理發(fā)店,以及許多文物遺跡、會館的麒麟街、增福街、雙鳳街,這幾條“商業(yè)大街”,是窄小如蛛網(wǎng)般交織在一起的小巷。
這里是雙鳳街的盡頭。
雙鳳街的盡頭是一個丁字口,往右是居民區(qū),往左是江邊的半邊街。
這里,依舊是元通古鎮(zhèn)最有“古味”的地方……
相比其他古鎮(zhèn),元通,其實很大,許多人在逛完中心那幾條街后便結束行程,極少人會走到這里。
無論是之前,還是現(xiàn)在,這里總是一如既往地寧靜,從來不被打擾。
半邊街的小巷十分窄小,房屋破舊不堪,布滿青苔的石板路也都是未經(jīng)修繕過的坑坑洼洼……
在這些一切都是“舊”元素的環(huán)境里,門上高掛著的燈籠,被太陽渲染過后的紅,顯得多有些刺眼。
住在這條街的大部分人早已搬離,只剩下稀疏的幾戶人家,還有一兩間茶館,與小吃店面面相覷。
半邊街的盡頭,便是橫跨泊江,且目前是崇州境內(nèi) 的一座石拱橋——永利橋。
橋下滔滔不絕的江水聲,在每個日日夜夜,都大過了岸上的居民區(qū),一面是給安靜的小巷些許聲音,一面是告訴還在這里生活的人,需要活力。
行程的最后,當然少不了的是美食!
而我們這次的目的,便是來源于小鎮(zhèn)的粉絲@胡瀟灑所推薦的草根冒菜。
餐館位于小鎮(zhèn)正門口前靠右的位置,比起元通各式各樣的特色美味,他們家其實不算特別出名。但吃過的人都說:味道一絕!
店里花樣豐富,“牙簽、涼糕、米線、冰粉、火鍋粉……”每一樣都想點來嘗一嘗。
不過還是克制住了沖動,我們點了牙簽和紅糖醪糟,牙簽咸辣適中,醪糟甜而不膩,每一口都是小時候的味道,雖然在成都也是常見的食物,但在這里吃,還是有不一樣的感覺。
正如一開始所說,元通,是一個無論任何時候去都很合適的地方,也是我們無論去多少次都依然喜愛的小鎮(zhèn),在這里,我們總能找到想要的舒適感。
有空的話,再去一次崇州這個最古樸、最清閑、最別致的元通小鎮(zhèn)吧!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