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下的飼養(yǎng)員和熊貓。(受訪者供圖)
一個月前,大熊貓“淑琴”在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峽基地成功產(chǎn)下一仔,上萬名網(wǎng)友通過iPanda熊貓頻道觀看了生產(chǎn)全過程。“淑琴麻麻真是累壞了呀!”“建議給小團子取名淑芬、淑窕(薯條)、淑彩(菜)。”網(wǎng)友紛紛留言表示祝賀。此外,大熊貓交配、放歸等直播也受到廣泛關注。
iPanda熊貓頻道于2013年8月6日由中國網(wǎng)絡電視臺和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以及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聯(lián)合推出,24小時直播大熊貓生活實況,目前國內(nèi)擁有網(wǎng)站、微博、客戶端等平臺,同時也在國外社交網(wǎng)站中傳播、推廣。而把大熊貓捧成國際“網(wǎng)紅”的,是一支主要由“85后”組成的項目團隊。
【設計故事】
直播熊貓交配,他們守了一周
8月12日,記者走進位于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iPanda熊貓直播專項項目組工作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熊貓直播信源的顯示屏,通過對太陽產(chǎn)房、幼年園、成年園等場所覆蓋的28路高清攝像頭捕捉大熊貓的精彩瞬間。視頻編輯李澄渲正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顯示屏,當看見正中間的屏幕上,一只躺著的熊貓開始慢慢挪動身子,她嫻熟地切換機位,高清直播平臺中隨即出現(xiàn)了這只熊貓的身影。
李澄渲介紹,導播首先面臨的任務就是要在多路鏡頭中分辨出每一只熊貓,然而“認臉”就需要很長時間,長的甚至達半年。工作人員要仔細留心每只熊貓的特征,“比如‘七巧’鼻子上有兩個小黑點,‘毛哥’黑眼圈特別大,‘雙好’的頭是心形的……”李澄渲告訴記者,為了保證每天24小時直播,他們都是兩班倒,白班人員主要負責導播工作,晚班人員除了直播外,還要編輯點播節(jié)目。
讓吳振宇覺得較難的,則是做大熊貓交配、產(chǎn)仔等事件直播。去年,他和同事去雅安直播“蘆蘆”和“喜妹”交配,由于熊貓交配的時間無法預判,他們只有提前蹲點守候。“這一守便是一周,非常累。最后直播那天,我們連續(xù)拍了3個多小時。”但他們卻沒有一絲抱怨,“我們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歡熊貓,有時熊貓的一個眼神,就能化解所有的煩惱和壓力。”
談到為什么會直播大熊貓交配時,吳振宇表示,“熊貓有三難:交配難、繁育難、幼崽存活難,很多人不知道為什么,我們做交配、產(chǎn)崽等直播,起到一個科普的作用,讓大家意識到保護熊貓的重要性。”
【品牌效應】
以熊貓為引爆點傳播中國文化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