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幫助老年人走出“數(shù)字鴻溝”的困境
時間:2020-09-16 15:55 來源:川北在線 責任編輯:青青
疫情期間,為減少患者在醫(yī)院內等候時間、防止人員聚集,很多醫(yī)院采取分時段全預約就診措施。如今網絡預約看病成為常態(tài),信息化為大多數(shù)患者就診帶來便利,但對不大會使用智能手機的老年群體似乎不太友好。(解放日報9.16)
其實,不只是醫(yī)院網絡預約看病給老年群體帶來了諸多不便。早前發(fā)生在遼寧大連一段“老人無健康碼乘車受阻”的視頻在網上熱傳,便引發(fā)公眾對老年人遭遇“數(shù)字鴻溝”困境的熱議。確實如此,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電子產品的普及,加之在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的背景下,各行各業(yè)爭相上“云”,網上購買車票,網絡預約旅游,線上預定服務……仿佛一切都搭上了網絡的快車。
然而,我們在享受網絡帶來的便利同時,也要看到老年人群體面對“數(shù)字鴻溝”所遭遇的困境,并需要政府、企業(yè)、社會組織與家庭多方面共同努力,多方破冰,幫助老年人跨過這條科技的鴻溝,讓更多的老年群體盡快融入到智能生活中來。
首先,要在文化反哺上花心思。正如我們所知,傳統(tǒng)社會的教育模式是從父母代向子女代的向下傳遞,但是在知識社會和信息化社會的知識快速膨脹的情況下,社會的教育模式需要開始從青年一代向上傳遞,由青年來教育父母和祖父母輩,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反哺”。所以,在智能時代,作為子女晚輩要多花心思,幫助父母長輩盡快融入數(shù)字化時代。
其次,要在基礎服務上下功夫。不斷加強城鄉(xiāng)網絡基礎設施,減少信息網絡的費用,并提高信息化服務能力,讓信息化服務最為便捷地接入每個家庭、每個社區(qū)、每個老人,形成智慧家居、智慧社區(qū)、智慧鄉(xiāng)村,從而能夠對老年人群體提供各種數(shù)字化服務,讓更多的老年人群體享受便捷的信息化基礎服務。
最后,要在兼容兼顧上出力氣。不管是公共服務還是市場服務,在推出各種服務時都應注意渠道和方式上的“均等化”,尤其是那些主要面向弱勢群體的公共服務,更不能將“完完全全的數(shù)字化”作為發(fā)展目標,而是要體現(xiàn)服務的溫度,給一些弱勢群體留下充足的適應時間,或者是另一種可以彌補的渠道,這樣才不至于讓老年人群體,徹底陷入“數(shù)字鴻溝”的困境。李思琦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