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科風云》32集中,女主角陸晨曦的媽媽因車禍大出血,情況緊急需要輸血,然而她卻恰好是難見的RH陰性血。劇情提示,由于湊夠足夠的RH陰性血需要一個小時,陸晨曦的媽媽的病情兇險,很可能等不及。對此,陸晨曦感到非常絕望。幸好,最后莊恕想出了一個解決方法:對陸晨曦的媽媽進行低溫治療,降低各器官的耗氧量,給搶救時間拖延了一個小時。
劇情的確是跌宕起伏令人揪心,但是這個情節(jié)是合理的嗎?低溫治療真的能夠為病人續(xù)命嗎?
缺少熊貓血是臨床常見的問題 電視劇《外科風云》劇照,網絡圖
低溫治療其實幫不上忙
低溫治療是一種將病人體溫控制在較低水平的治療方法。體溫每降低1攝氏度,細胞的代謝水平就會下降5—7%,而缺血缺氧對身體帶來的有害影響也會減少。這就是低溫治療的原理:在身體缺血缺氧的時候,降低消耗,從而保護重要同時非常嬌氣的器官(比如大腦)。
在臨床操作中,有很多降低體溫的方法。最常見的有冷鹽水降溫法,通過往股靜脈里輸注冷卻的生理鹽水從而給病人的全身降溫;另外一種較為常見的是“水毯”法,灌有冷水的毯子環(huán)繞著病人的軀干和四肢,包裹面積至少要達到70%以上。
降溫這一關聽起來簡單,但其實非常危險,需要非常細致地跟蹤監(jiān)測病人的核心體溫,以免溫度過低、弄巧成拙造成器官衰竭。因此,大家不難猜到,為了安全起見,降溫的速度會設定得非常緩慢,通常每小時降低1.5—2攝氏度。
《外科風云》中的陸媽媽只需要一個小時的救命時間,也就是說,假如使用這個方法,體溫還沒降下來,救命的熊貓血可能就已經到了。
往股靜脈輸注大量冷凍的鹽水有可能會加劇患者的失血 圖源:nejm.org
水毯法的變通:冰袋降溫 圖源:extrememember.com
一般人的血液和熊貓血的區(qū)別,只在于紅細胞表面的D抗原 圖源:netwellness.org
很多影視作品會將RH陰性病人的輸血藝術加工得非常兇險,這很大程度上歪曲了人們的認識,影響了RH陰性病人的輸血搶救。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