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是大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快速發(fā)展.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內地(不含港澳臺地區(qū),下同)共有24個省份的35個城市開通運營軌道交通, 2018年城市軌道交通客運量約212.8億人次.因此,地鐵逐步成為市民出行的主要工具.
在乘坐地鐵時,由于屬于公共場合,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無傷大雅的行為,在公眾場合可能就顯得十分不合時宜.例如,之前一直說的為了趕時間而在地鐵進食,不顧及食物的味道,用別人的不方便成就自己的方便,這些從根本上來講就是缺乏公共意識的表現.目前,繼地鐵內禁止進食后,12月1日起,新修訂的《上海市軌道交通乘客守則》將正式實施.其中新增了針對手機等電子設備聲音外放的禁止條款.其實,這也是一種尊重他人,文明乘車的表現.
公共場所切勿大聲喧嘩,這是最基本的常識,更何況在較為封閉的地鐵車廂里,乘客說話只要聲音一大就會影響周邊的人,即使人家不當面糾正,肯定也喜歡安安靜靜車廂,對于想看電視,聽音樂的乘客,更不應該外放,帶個耳機就能解決何必“招人煩”,其實,地鐵 “禁外放”并不干涉人們的“自由”,喜歡聽歌、刷視頻的人完全可以戴上耳機,這也是尊重他人的做法.可是,就有少部分人喜歡聲音外放,引起乘客之間的爭吵,對此,上海地鐵出臺規(guī)定,是從制度上說 “不”.有了制度的約束,就為地鐵文明“保駕護航”.
制度的出臺,有利于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有助于營造良好社會風尚.但是這只是創(chuàng)造和諧地鐵環(huán)境的開始,真正要消除不文明行為,最終還是需要從每一位乘客做起,需要公民個人素質的整體提升.郭玲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sanmuled.cn/